江西省兴国县森林碳储量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15
作者
李佳 [1 ,2 ,3 ]
邵全琴 [1 ]
刘纪远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江西兴国县; 小班数据; 碳储量; 时空特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根据第6次森林清查小班数据,运用BEF方法和平均生物量方法对2003年江西省兴国县森林植被生物量和碳储量进行估算。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办法,构建了兴国县主要森林类型碳密度拟合方程,在此基础上,估算了1985-2003年的森林植被碳储量,分析了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3年森林林分面积22.65×104 hm2,总生物量5.97Tg,植被碳储量4.13TgC,平均碳密度18.25Mg.hm-2。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和植被碳储量大小依次为马尾松林>杉木林>经济林>硬阔林>湿地松>毛竹林>混交林>软阔林,不同龄组生物量和植被碳储量大小依次为中龄林>幼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天然林的生物量和植被碳储量分别是人工林的4.3倍和3.9倍。(2)森林植被1985、1990、2003年碳储量分别为1.65、2.97、4.13TgC,总体增长趋势明显。1985-2003年森林植被碳储量逐年增加,年均固碳0.14TgC。森林植被碳储量在兴国县东部和北部地区高,中西部低。(3)从植被碳储量时空动态变化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实施的飞播造林和人工造林工程,使得2003年森林植被固碳能力达到较高水平并相对稳定,当林分面积到达稳定后,通过合理的森林经营管理措施将可继续保持较高的固碳能力。
引用
收藏
页码:163 / 168+174 +17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基于树木年轮信息的江西千烟洲人工林碳蓄积分析 [J].
邵全琴 ;
杨海军 ;
刘纪远 ;
黄麟 ;
陈卓奇 .
地理学报, 2009, 64 (01) :69-83
[2]   江西省森林碳储量与碳密度研究 [J].
王兵 ;
魏文俊 .
江西科学, 2007, (06) :681-687
[3]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时空动态变化研究 [J].
徐新良 ;
曹明奎 ;
李克让 .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06) :1-10
[4]   井冈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变化分析 [J].
马泽清 ;
刘琪璟 ;
王秀茹 ;
林耀明 .
江西林业科技, 2007, (01) :1-7
[5]   兴国县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J].
程先富 ;
史学正 ;
于东升 ;
潘贤章 .
地理研究, 2004, (02) :211-217
[6]   造林对陆地碳汇影响的研究进展 [J].
史军 ;
刘纪远 ;
高志强 ;
崔林丽 .
地理科学进展, 2004, (02) :58-67
[7]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贮量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J].
赵敏 ;
周广胜 .
地理科学, 2004, (01) :50-54
[8]   山地开发对大陆生态环境影响问题探讨 [J].
李北方 .
学会, 2001, (07) :20-22
[9]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储量和碳密度研究 [J].
王效科 ;
冯宗炜 ;
欧阳志云 .
应用生态学报, 2001, (01) :13-16
[10]   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 [J].
方精云 ;
刘国华 ;
徐嵩龄 .
生态学报, 1996, (05) :497-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