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原城镇化动力机制的演变与优化——以“一江两河”地区为例

被引:16
作者
唐伟 [1 ,2 ]
钟祥浩 [1 ]
周伟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城镇化动力机制; 演变与优化; 西藏高原; “一江两河”地区;
D O I
10.16089/j.cnki.1008-2786.2011.03.013
中图分类号
F299.2 [中国];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是城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由于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历史传统和人文等因素的影响,西藏高原城镇化的动力与其他区域有着不同的特点。本研究在对"一江两河地区"城镇化现状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分阶段对该地区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及其演变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实施的援助西藏的特殊政策对城镇化的作用,认为援藏政策是西藏城镇化的核心动力,但同时也强化了西藏"非典型的二元结构",城镇缺乏自然发育和自觉成长的过程,缺乏内在的经济利益驱动和活力,经济职能弱,辐射带动能力不足。"一江两河"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来源于城镇外来人口的机械增长,本土非农化进程缓慢,城镇化在改善当地农牧民生活水平方面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从推进本土农牧民城镇化进程的角度出发,并充分考虑援藏政策对西藏城镇化的作用,提出今后"一江两河"地区城镇化动力系统优化的思路,为其他具有高原环境特征和特殊社会背景地区的城镇化的研究提供借鉴。
引用
收藏
页码:378 / 38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陕北黄土高原城镇体系及城镇化模式 [J].
周忠学 ;
任志远 .
山地学报, 2007, (02) :136-141
[2]   西藏人口发展的空间解析与可持续城镇化探讨 [J].
樊杰 ;
王海 .
地理科学, 2005, (04) :3-10
[3]   新疆城市化过程及机制分析 [J].
杨德刚 ;
李秀萍 ;
韩剑萍 ;
张小雷 .
干旱区地理, 2003, (01) :50-56
[5]   西藏城镇发展研究 [J].
王小彬 .
小城镇建设, 2002, (06) :66-70
[6]   北京和深圳城市化比较研究 [J].
徐小黎 ;
史培军 ;
何春阳 .
地球科学进展, 2002, (02) :221-228+305
[7]   青藏高原城镇化及其动力机制分析 [J].
傅小锋 .
自然资源学报, 2000, (04) :369-374
[9]   西藏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发现的古青稞(HordeumvulgareL.var.nudum)炭化粒(英文) [J].
傅大雄 ;
徐廷文 ;
冯宗云 ;
不详 .
西南农业学报 , 2000, (01) :38-41
[10]  
西藏援助与发展[M]. 西藏人民出版社 , 靳薇,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