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成效与局限

被引:87
作者
孙蕊 [1 ]
孙萍 [2 ]
吴金希 [1 ]
张景奇 [2 ]
机构
[1]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
[2]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关键词
耕地占补平衡政策; 政策分析; 政策演变; 政策目标; 政策效果;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3.211 [];
学科分类号
0903 ;
摘要
1997年至今,我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已在全国范围实施了十余年,其政策目标也经历了由"耕地占补过程"的数量-质量-生态平衡的发展变化。从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执行情况、耕地总量和粮食产量3个指标分别评价不同时期的政策效果。自2001年全国各省(区、市)从总体上已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在"数量平衡"上的要求;但是我国耕地总量却持续下降,补充耕地质量无法得到保障;而且我国粮食产量与耕地数量、质量变化情况也有着直接的关联。虽然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在国内生产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事实上,我国"耕地占补过程"还存在很多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暴露出政策效果的局限性,如:"只占不补"、"多占少补"等违法用地现象未根本遏制;"占优补劣"进一步引发生态恶化;"先占后补"继续发酵社会不公。从公共政策视角,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政策目标上,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过多地强调于确保补充耕地与建设占用耕地的"数量平衡",而忽视了耕地占补过程的"质量平衡"和"生态平衡"等多重目标;在政策内容设计上,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更加偏重于对"占用耕地"及其补偿的要求,但缺少对"补充耕地"环节的规范,从而导致我国耕地质量整体水平下降;在政策执行中,由于该政策在客观上增大了耕地供给难度,而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博弈目标的非一致性导致行政角色偏差。在此基础上,从政策目标、政策内容、地方政府的角色转变和公众参与机制4个方面提出改进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对策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41 / 4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中国统计年鉴.[M].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2]  
中国统计年鉴.[M].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  
中国统计年鉴.[M].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4]   治理理论对于违法用地遥感监查系统的改进研究 [J].
孙蕊 ;
张景奇 .
资源科学, 2013, 35 (03) :561-568
[5]   美国粮食安全管理经验及启示 [J].
徐蕾 ;
孟繁敏 .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24 (04) :71-73
[6]   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实施耕地占补平衡的问题与对策 [J].
唐菊华 ;
吕昌河 .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09) :3837-3839+3902
[7]   中国粮食生产变化类型研究 [J].
张晶 ;
杨艳昭 ;
王景平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7, (03) :11-16
[8]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公共政策分析 [J].
黄继辉 ;
张绍良 ;
侯湖平 ;
雷少刚 ;
杜晓艳 .
资源与产业, 2007, (01) :40-43
[9]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驱动下中国的耕地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J].
谭永忠 ;
吴次芳 ;
王庆日 ;
周炼清 ;
严栋 .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05) :727-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