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与各民族的共生互补——兼论“第二代民族政策”

被引:16
作者
许宪隆 [1 ]
袁年兴 [2 ]
机构
[1] 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院
[2]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 共生互补;
D O I
10.19898/j.cnki.42-1704/c.2012.05.003
中图分类号
D633.0 [民族政策];
学科分类号
0304 ; 030401 ; 030402 ;
摘要
"中华民族"是中国民族学人类学以及研究中国民族现象的一个核心概念,对于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共同体而言,与中华民国不一样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延续了"中华"这一象征性表达的基础上,还通过具体的政策、法令和措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总体性实践着"多元"的平等、团结和发展,从而把中华民族总体性存在从自在的形态转向了自觉的存在。这种转变意义的内涵在于:中华民族主体在象征秩序的合理性调适及介入下,实现了民族自在实体和自觉实体之间的统一。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民族地区的市场规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东部发达地区对西部民族地区的技术和人才援助,加大民族干部和少数民族技术人才的培养,促使民族发展模式由连续共生的模式向一体化共生模式演变,民族共生介质的多样性和互补性更加明显。中华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的一体化共生模式已经基本形成。
引用
收藏
页码:13 / 1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清末民国时期中华民族自觉进程研究.[D].高翠莲.中央民族大学.2005, 04
[2]   中国民族学的文化研究面临的基本问题 [J].
周星 .
开放时代, 2005, (05) :69-78
[3]   关于“中华民族”称谓的思考 [J].
周建新 .
贵州民族研究, 2000, (03) :1-7
[4]  
认识中华民族构成的一把钥匙──《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读后.[J].宋蜀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 03
[5]   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 [J].
费孝通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 (02) :5-13+159
[6]   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困境与前景 [J].
乔健 .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 (01) :15-20
[7]  
拉康.[M].(德) 帕格尔;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8]  
民族社会学.[M].马戎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  
礼物.[M].(法)马塞尔·莫斯(MarcelMauss)著;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0]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美)塞缪尔·亨廷顿(SamuelP.Huntington)著;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