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市场、盗寇与蛋民——明以后珠江三角洲的族群与社会

被引:109
作者
萧凤霞
刘志伟
机构
[1] 美国耶鲁大学人类学系
[2] 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 广东 广州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蛋; 族群; 宗族;
D O I
10.13469/j.cnki.zgshjjsyj.2004.03.001
中图分类号
K248 [明(1368~1663年)];
学科分类号
0602 ;
摘要
本文透过耙梳历史文献和运用田野调查,揭示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的地方人士在使用各种族群标签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复杂的政治和经济资源的争夺。在明清时期,在珠江三角洲一些乡镇中,涌现了不少强宗大族,他们拥有大面积的沙田、控制市场和庙宇、举办各种士大夫的活动。这些经济和社会活动,是地方上正在攀升的人群使用的文化手段,用以排斥被他们标签为"蛋"、居住于沙田区的人群。文章同时显示,沙田区的居民亦建立起自己的市场,使之成为水上居民的祭祀中心,其后更在居住于陆上的强宗大族的社区节庆中,担当起一定的角色。尽管如此,在当地人的眼中,在历史文献里,"蛋"这个标签仍然代表着社区的边缘群体。这样的局面一直到解放后才有所改变。20世纪50年代后,原来的强宗大族和他们所代表的封建主义遭到打击,过去被标签为"蛋"的沙田居民,则成为新国家依靠的力量。由此可见,族群分类是一个流动的社会变迁过程,在这过程中,地方上各种力量都会灵巧地运用当时的中央政权的符号象征,来宣示自己的权势和特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3
页数:13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