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及其减灾对策

被引:149
作者
崔鹏
韦方强
陈晓清
何思明
游勇
党超
李占鲁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汶川; 地震; 滑坡; 泥石流; 堰塞湖; 灾害链; 减灾;
D O I
10.16418/j.issn.1000-3045.2008.04.004
中图分类号
X43 [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2008年5月12日的中国四川汶川8.0级地震发生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主要由3条北东—南西向的平行断裂构成,主震发生在其中央断裂即映秀—北川断裂,属单向破裂。余震在3条断裂上皆有发生,由南西向北东方向推移。地震引发了大量的次生灾害,主要为滚石、崩塌、滑坡、堰塞湖和泥石流,其中,滚石、崩塌、滑坡成为阻断交通的主要灾害。堰塞湖不仅对上游造成淹没,而且对下游形成巨大的洪水威胁。地震诱发的山地灾害形成灾害链,即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溃决洪水或泥石流。次生灾害沿破裂带及两侧密集分布,并随距破裂带的距离增大而急剧减少。震后次生灾害将进入活跃期,崩塌滑坡的活跃期将持续5—10年,泥石流的活跃期将持续10—20年。文章根据次生灾害的特征和发展趋势,提出了震后次生灾害的应急减灾措施和恢复重建中的减灾措施。
引用
收藏
页码:317 / 32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3 条
  • [1] 龙门山及其邻区的构造和地震活动及动力学
    邓起东,陈社发,赵小麟
    [J]. 地震地质, 1994, (04) : 389 - 403
  • [2] 四川炉霍地震泥石流.泥石流 .2 田连权.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 . 1986
  • [3] The 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natural dams .2 Costa J E,Schuster R L.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