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狮子山金属矿地震反射结果及对区域找矿的意义

被引:40
作者
吕庆田
侯增谦
史大年
赵金花
徐明才
柴铭涛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北京,北京,北京,北京,河北廊坊,河北廊坊
关键词
地球物理; 地震反射; 分辨率; 成矿系统; 五通组砂岩; 控矿构造;
D O I
10.16111/j.0258-7106.2004.03.013
中图分类号
P631.4 [地震勘探];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层控”矽卡岩型矿床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占有重要的地位 ,绝大多数受控于泥盆系五通组与石炭系黄龙组的接触面。因此 ,长期以来“五通组砂岩 +岩体”已成为寻找此类矿床的主要找矿模型。为了探测黄龙组灰岩与五通组砂岩的接触面在铜陵矿集区的深度和展布 ,为隐伏矿预测提供依据 ,完善金属矿区地震反射技术 ,笔者在铜陵矿集区测试了 3条地震反射剖面。结果显示 :地震反射可以精确确定五通组顶面的分布 ,该控矿层深度在 1~ 2km之间变化 ,大致呈复背斜形状 ,与地表的青山背斜相吻合 ,该层之下还存在 2个明显的岩性界面 ,推测分别为奥陶系灰岩顶面和基底面 ,其形态表现为更紧密的背斜 ,而且与五通组顶板反射面形态不耦合 ,反映了非耦合变形过程。这种变形有利于产生层间滑脱 ,为成矿流体迁移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次试验结果表明 ,在地表到 2km范围内 ,按照“岩体 +赋矿层位”的找矿模型在铜陵矿集区进行深部找矿仍有巨大潜力。
引用
收藏
页码:390 / 39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7 条
  • [1] 安徽铜陵矿集区海西期喷流沉积流体系统时空结构
    杨竹森
    侯增谦
    蒙义峰
    曾普胜
    李红阳
    徐文艺
    田世洪
    王训诚
    姚孝德
    姜章平
    [J]. 矿床地质, 2004, (03) : 281 - 297
  • [2] 铜陵矿集区地壳浅表结构的地震层析研究
    史大年
    吕庆田
    徐明才
    赵金花
    [J]. 矿床地质, 2004, (03) : 383 - 389
  • [3] 下扬子及邻区岩石圈结构构造特征与油气资源评价.[M].陈沪生等著;.地质出版社.1999,
  • [4] 安徽沿江地区铜金多金属矿床地质.[M].唐永成等著;.地质出版社.1998,
  • [5] 安徽铜陵地区构造变形分析及成矿预测.[M].刘文灿等著;.地质出版社.1996,
  • [6] 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M].常印佛等著;.地质出版社.1991,
  • [7] "大型矿集区深部精细结构与含矿信息"阶段研究报告..常印佛;裴荣富;侯增谦;等;..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