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偿命与保留死刑限制死刑理念探析

被引:4
作者
王联合 [1 ]
徐留成 [2 ]
机构
[1] 广东商学院法学院
[2]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
关键词
杀人偿命; 报应诉求; 限制死刑;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1 [总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刑罚存在的价值之一是满足民众的报应诉求。报应诉求与其说是基于报应,不如说是基于功利;报应诉求既是基于正义观念而产生的情感要求,也是基于安全需要而产生的防御要求。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报应诉求在内容上的渐趋轻缓化,必然导致刑罚的轻缓化。对杀人者的报应诉求不同国家会因政治、宗教、文化等的差异而有很大不同,就杀人行为而言,满足民众的报应诉求并不一定意味着死刑,"杀人偿命"只不过是对杀人行为的一种报应诉求而已。由于"杀人偿命"这一针对杀人行为而产生的报应诉求,在我国民众中普遍而强烈地存在着,因此现阶段不能完全废除死刑,只能保留和限制死刑。既然是"杀人偿命",那么基于此报应诉求的死刑也仅适用于非法故意致人死亡或伤残级别较高的重伤的犯罪,对财产犯罪等非侵犯人身权的犯罪理应废除死刑。
引用
收藏
页码:71 / 74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法律文化与中国死刑之存废 [J].
何家伟 ;
谭小辉 .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04) :98-103
[2]   欧洲死刑废除的启示 [J].
喻贵英 .
法学评论, 2006, (03) :142-152
[3]   从生命权角度看死刑存废之争 [J].
赵雪纲 .
环球法律评论, 2004, (03) :304-317
[4]   公众认同、政治抉择与死刑控制 [J].
梁根林 .
法学研究, 2004, (04) :15-27
[5]   推动废除死刑:刑法学者的责任 [J].
曲新久 .
法学, 2003, (04) :43-44
[6]   从信仰到人权——死刑废止论的起源 [J].
邱兴隆 .
法学评论, 2002, (05) :10-19
[7]   论中国死刑的保留与限制及其对故意杀人罪的适用 [J].
王世洲 .
政法论坛, 2001, (06) :61-70
[8]  
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M]. 中国检察出版社 , 马克昌主编, 2004
[9]  
中国法律史论考[M].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钱大群著, 2001
[10]  
刑事政策学[M]. 法律出版社 , (日)大谷实著,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