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岸缓冲带对面源污染物的净化效果研究

被引:47
作者
黄沈发
吴建强
唐浩
吴健
王敏
机构
[1]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滨岸缓冲带; 面源污染; 植被; 坡度; 最佳宽度; 净化; 上海;
D O I
10.14042/j.cnki.32.1309.2008.05.010
中图分类号
X52 [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15 ;
摘要
选择百慕大、白花三叶草、高羊茅三种土著植被和2%、3%、4%、5%4个不同坡度构建了缓冲带现场试验基地,开展面源污染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滨岸缓冲带能有效截留径流水中的悬浮物质和降解渗流水中的氮、磷营养物质;植被和坡度的不同对缓冲带污染物净化效果影响显著,19 m长2%坡度缓冲带悬浮物截留率比5%坡度高14%,19 m长百慕大缓冲带悬浮物截留率比高羊茅高11%;进水浓度在10 mg/L以内时,2%坡度百慕大试验带渗流出水TN浓度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Ⅴ类水标准;进水浓度在0.6 mg/L左右时,百慕大、白花三叶草、高羊茅和2%、3%、4%试验带渗流出水TP浓度均低于GB3838-2002Ⅲ类水标准;计算出缓冲带最佳宽度,2%坡度试验带比5%坡度试验带节约8.6 m,百慕大试验带比高羊茅试验带节约4.3 m。
引用
收藏
页码:722 / 72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上海郊区稻田氮素流失研究 [J].
黄沈发 ;
沈根祥 ;
唐浩 ;
陆贻通 .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5, (09) :651-654
[2]   上海郊区旱作农田氮素流失研究 [J].
黄沈发 ;
陆贻通 ;
沈根祥 ;
唐浩 .
农村生态环境, 2005, (02) :50-53
[3]   农业流域河岸缓冲区研究综述 [J].
潘响亮 ;
邓伟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3, (02) :244-247
[4]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指南[M].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指南》编委会, 1989
[5]   Principles of planning and establishment of buffer zones [J].
Correll, DL .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05, 24 (05) :433-439
[6]  
Comparisons of P-Yield, Riparian Buffer Strips, and Land Cover inSix Agricultural Watersheds[J] . Tara Reed,Stephen R. Carpenter.Ecosystems . 2002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