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
被引:36
作者
:
曹银忠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曹银忠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许方圆
机构
:
[1]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来源
:
毛泽东思想研究
|
2012年
/ 29卷
/ 06期
关键词
:
高校网络;
舆情引导;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G647 [学校管理];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本文首先从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结构、特点及功能入手,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必要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从优化高校网络舆情环境、加强高校网络论坛舆情引导、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建设以及加强高校网络舆情主体教育四个方面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策略。
引用
收藏
页码:146 / 15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传播的博弈.[M].徐正; 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
看得见的“声音”.[M].邹军; 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3]
舆情.[M].李彪; 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4]
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与引导.[D].郭志伟.中南大学.2010, 02
[5]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引导研究.[D].赵若尘.西南大学.2010, 08
[6]
高校校园网络社区舆情监控与引导研究
张合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张合斌
[J].
东南传播,
2010,
(09)
: 135
-
136
[7]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回顾与展望
曹银忠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曹银忠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胡树祥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
(05)
: 84
-
88
[8]
试论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葛晨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阳理工学院
葛晨光
[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
23
(12)
: 70
-
72
[9]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校园建设
陈树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西工学院计算机工程系
广西工学院计算机工程系
陈树春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大鹏
[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08)
: 53
-
55
[10]
从非理性网络舆论看网民群体心理
刘正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刘正荣
[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7,
(03)
: 167
-
168
←
1
2
→
共 11 条
[1]
传播的博弈.[M].徐正; 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
看得见的“声音”.[M].邹军; 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3]
舆情.[M].李彪; 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4]
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与引导.[D].郭志伟.中南大学.2010, 02
[5]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引导研究.[D].赵若尘.西南大学.2010, 08
[6]
高校校园网络社区舆情监控与引导研究
张合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张合斌
[J].
东南传播,
2010,
(09)
: 135
-
136
[7]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回顾与展望
曹银忠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曹银忠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胡树祥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
(05)
: 84
-
88
[8]
试论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葛晨光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阳理工学院
葛晨光
[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
23
(12)
: 70
-
72
[9]
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校园建设
陈树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西工学院计算机工程系
广西工学院计算机工程系
陈树春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大鹏
[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08)
: 53
-
55
[10]
从非理性网络舆论看网民群体心理
刘正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刘正荣
[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7,
(03)
: 167
-
168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