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0 条
松花江流域河流泥沙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特征
被引:14
作者:
李林育
[1
,2
]
焦菊英
[1
]
李锐
[1
]
陈杨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
来源:
关键词:
输沙量;
人类活动;
退耦指标;
松花江流域;
D O I:
10.16239/j.cnki.0468-155x.2009.03.012
中图分类号:
S157 [水土保持];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对松花江流域主要水文站输沙量变化的分析表明:51年来,嫩江除1998年发生洪水外其余年份输沙量变化不大,第二松花江输沙量表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松花江干流输沙量也表现为下降趋势,而松花江整个流域在1979年之前为下降趋势,1979年之后为上升趋势。松花江干流区域和第二松花江为主要的泥沙来源区,分别占整个松花江流域输沙量的72.1%和16.2%。通过对单位降雨侵蚀力输沙量的分析,松花江流域输沙量负荷的变化与流域内重大历史事件、国家政策等人为活动的变化密切相关。"大跃进"时期嫩江流域输沙量负荷显著增大,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各区段输沙量负荷都出现峰值,"文革"时期各区段输沙量负荷起伏变化比较大,改革开放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后,各区段输沙量负荷都呈现显著增长的趋势,90年代自然灾害频发使输沙量负荷持续出现峰值,直至1999年退耕还林后输沙量负荷才有所下降,但此后输沙量负荷又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62 / 70
页数:9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