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好否”还是“有无”?香港高等法院“邓光裕堂案”述评

被引:1
作者
金敏
机构
[1] 浙江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邓光裕堂案; 族产; 《新界条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0.5 [解释、案例];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1898年英国租借新界后所制定的《新界条例》第13条第一款之规定,香港法院在处理新界土地诉讼时得适用中国传统法,即清律及习惯。2002年,向香港高等法院提起诉讼的"邓光裕堂案",历时数年、无数次的法庭辩论,于2007年作出终审判决,支持了张伟仁先生的专家意见——族产不可分割和让与的"通则"。这一通则是经由上千年的社会生活逐渐形成的"活法"(livinglaw),涉及伯尔曼所说的"代际关系的法律",且为制定法即"国法"所认可。从本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天理""人情"与"国法"之间的互动与"并行不悖",而非贺卫方先生所说的中国传统社会官员在对纠纷作出裁判时"经常地将所谓天理人情置于国法之上"。
引用
收藏
页码:571 / 582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8 条
  • [1] 法律职业化的难题[N]. 贺卫方. 人民法院报. 2001 (003)
  • [2] 阅读秩序[M]. 山东教育出版社 , 苏力著, 1999
  • [3] 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M]. 法律出版社 , (日)滋贺秀三等著, 1998
  • [4] 左传译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 李梦生撰, 1998
  • [5] 法律与革命[M].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美)伯尔曼(Berman, 1993
  • [6] 徐雨峰中丞勘语 .
  • [7] 清代诉讼制度之民事法源的概括性考察 情、理、法 .2 滋贺秀三. .
  • [8] 新界条例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