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规就业理论在中国实践的评述

被引:11
作者
李郁
机构
[1]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
关键词
非正规就业; 政策; 综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41.4 [劳动就业与失业];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文献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系统地阐明了非正规就业概念的沿革历程,比较了相关概念,分类说明了非正规就业的理论依据,根据我国国情,将我国的非正规就业理论产生与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较详细地分析了各个阶段的现实背景及理论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542 / 545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经济增长转型与就业促进 [J].
胡鞍钢 ;
杨永恒 ;
盛欣 .
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4, (06) :1-9+18
[2]   厘清非正规就业概念,推动非正规就业发展 [J].
彭希哲 ;
姚宇 .
社会科学, 2004, (07) :63-72
[3]   非典型雇佣问题文献综述 [J].
陈杰 .
经济学动态, 2003, (05) :59-63
[4]   关于非正规经济的几个问题 [J].
苏振兴 .
拉丁美洲研究, 2001, (05) :22-25+64
[5]   就业模式转变:从正规化到非正规化──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状况分析 [J].
胡鞍钢 ;
杨韵新 .
管理世界, 2001, (02) :69-78
[6]   城市非正规就业发展及其问题——以上海为例的探讨 [J].
冷熙亮 ;
丁金宏 .
社会, 2000, (11) :15-18
[7]   城市“非正式部门”理论述评 [J].
黄少军 .
经济学动态, 1999, (05) :64-68
[8]   非正规经济部门的就业问题(发展中国家的经验) [J].
Н·В·斯克雷普尼克 ;
刘明 .
国外财经, 1995, (04) :70-78
[9]   地下经济与资源配置体制 [J].
胡逢吉,吴光炳 .
财经理论与实践, 1994, (01)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