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紫色母质养分溶出及环境效应预测

被引:8
作者
骆东奇
魏朝富
谢德体
明波
侯春霞
朱波
机构
[1] 西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紫色母质; 养分溶出; 水体富营养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22 [河流];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侏罗系沙溪庙组 (J2 s)、蓬莱镇组 (J3p)、遂宁组 (J3s)、三叠系飞仙关组 (T1 f)母质小于 0 .2 5mm、0 .2 5~0 .5 0mm、0 .5 0~ 1.0 0mm、1.0 0~ 2 .0 0mm、2 .0 0~ 5 .0 0mm、>5 .0 0mm 6个不同粒级 ,振荡时间为 0 .5h、1h、3h、6h不同振荡时间养分 (全氮、全磷 )溶出试验 ,模拟侵蚀颗粒在水流扰动中养分释放 ,分析母质颗粒养分溶出对水体富营养化的贡献。结果表明 :振荡时间与母质颗粒溶出的全氮和全磷的含量呈正相关关系 ;粒级的大小对母质溶出的全氮和全磷的含量存在影响 ,随着粒级的增大 ,养分溶出量先增加后减小 ;以振荡 6h氮、磷最大释放量与水体富营养化临界值比较分析 ,以氮释放量计 ,紫色母岩区泥沙含量临界值在 8.30~ 11.94kg m3;以磷释放量计 ,紫色母岩区泥沙含量临界值在 2 4 .10~ 37.0 4kg m3;长江上游紫色岩区泥沙含量已接近临界泥沙含量。侵蚀母质颗粒由于受到水流的扰动 ,溶出的全氮和全磷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179 / 18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J].
全为民 ;
严力蛟 .
生态学报, 2002, (03) :291-299
[2]   西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工程 [J].
柴宗新 .
山地学报, 2000, (05) :396-398
[3]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主要成因与防治对策 [J].
陈国阶 .
农村生态环境, 2000, (03) :5-8
[4]   紫色页岩风化侵蚀与环境效应 [J].
朱波 ;
高美荣 ;
刘刚才 ;
刘若刚 ;
AtsushiTsunekawa ;
不详 .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 1999, (03) :33-37
[5]   侵蚀紫色土土壤颗粒流失的研究 [J].
黄丽 ;
张光远 ;
丁树文 ;
蔡崇法 ;
蔡强国 .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1999, (01) :36-40+86
[6]   长江三峡区紫色土坡耕地的土壤流失量研究 [J].
刘佳桂 ;
蹇泽西 ;
杨艳生 ;
梁音 .
水土保持学报 , 1991, (03) :36-44
[7]  
长江三峡区土壤侵蚀研究[M]. 东南大学出版社 , 杨艳生, 1994
[8]  
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金相灿,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