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因素对中部地区环境压力的影响分析——以江西省为例

被引:11
作者
刘昕
熊晓波
贾俊松
赵鸣
邓红兵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关键词
环境压力; 生态足迹; STIRPAT模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22 [环境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83001 ;
摘要
文章采用生态足迹作为环境压力的测量指标,以江西省为例基于STIRPAT模型定量分析了1990~2006年人口、经济(人均GDP)和社会(主要是城市化率和产业比重)因素对环境压力的具体作用。研究表明:(1)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呈上升趋势;(2)人口数量是江西省生态足迹增大的一个主要影响因子;(3)经济发展对环境压力产生正效应;富裕程度增加也将加剧人类对环境的影响;(4)城市化带来的消费结构改变和数量加大有可能导致环境压力的增大;(5)降低第一、二产业的比重有利于减少环境压力。
引用
收藏
页码:75 / 78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人口问题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 [J].
张维庆 .
人口研究, 2000, (01) :1-6
[2]   中国历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可持续性评估 [J].
刘宇辉 ;
彭希哲 .
生态学报, 2004, (10) :2257-2262
[3]   中国1999年的生态足迹分析 [J].
徐中民 ;
陈东景 ;
张志强 ;
程国栋 .
土壤学报, 2002, (03) :441-445
[4]   中国人口和富裕对环境的影响 [J].
徐中民 ;
程国栋 .
冰川冻土, 2005, (05) :767-773
[5]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生态人口过剩 [J].
马晓钰 .
广东社会科学, 2007, (05) :189-194
[6]   中国人口生态态势的系统分析和空间发展格局探讨 [J].
王如松 ;
陈亮 .
人口研究, 2007, (02) :1-14
[7]   人口、富裕及技术对2000年中国水足迹的影响 [J].
龙爱华 ;
徐中民 ;
王新华 ;
尚海洋 .
生态学报, 2006, (10) :3358-3365
[8]   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中国环境压力的时间差异——以1952—2003年能源消费为例 [J].
王立猛 ;
何康林 .
自然资源学报, 2006, (06) :862-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