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6 条
南海东沙东北部甲烷缺氧氧化作用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及其碳同位素组成
被引:23
作者:
于晓果
[1
]
韩喜球
[1
]
李宏亮
[1
]
金肖兵
[1
]
龚建明
[2
]
Erwin SUESS
[3
]
黄永样
[4
]
吴能友
[4
]
苏新
[5
]
机构:
[1]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3] Leibniz-Institute for Marine Sciences, Kiel,Germany
[4]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5] 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学院
来源:
关键词:
甲烷缺氧氧化作用;
天然气水合物;
生物标志化合物;
碳同位素组成;
冷泉碳酸盐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6.44 [];
学科分类号:
070902 ;
摘要:
南海东沙东北部碳酸盐岩和泥质沉积物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及其碳同位素组成分析表明,研究区内甲烷缺氧氧化作用(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AOM)发育。研究区内碳酸盐岩中含丰富的AOM标志化合物,2,6,11,15-四甲基十六烷(Crocetane-Cr.)、2,6,10,15,19-五甲基番茄烷(Pentamethylicosane-PMI)和2,6,10,15,19,23-六甲基二十四烷(Squalane-Sq角鲨烷)的13C亏损强烈(δ13C值介于-74.2‰-119.0‰PDB之间),表明碳酸盐岩形成于AOM,同时反映该研究区曾发生过强烈、持续的富CH4流体释放活动。柱状泥质沉积物中,AOM生物标志化合物在硫酸岩-甲烷过渡带(SMI—Sulfate-Methane Interface)边界附近相对丰度高,SMI之上样品中含量低,或未检出,表明现代环境在SMI附近有大量嗜甲烷微生物生长,使得深部上升的甲烷被大量消耗,很少有甲烷逸出海底。AOM生物标志化合物可用来指示SMI边界。不同站位、不同岩性AOM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包括碳同位素组成)的差异反映了嗜甲烷古细菌组成的不同。
引用
收藏
页码:77 / 84
页数:8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