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冰水盐分浓度及灌溉次数对土壤水分和棉花产量的影响

被引:3
作者
武雪萍 [1 ,2 ]
郑妍 [1 ]
刘恩科 [2 ,3 ]
王小彬 [1 ,2 ]
赵全胜 [1 ,2 ]
查燕 [1 ]
蔡典雄 [1 ,2 ]
白洋 [1 ]
胡育骄 [1 ]
机构
[1] 农业部植物营养与养分循环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2] 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
[3]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关键词
海冰; 灌溉; 土壤; 盐水; 棉花; 产量; 土壤水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274 [灌溉制度与管理]; S562 [棉];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1 ;
摘要
为了探讨环渤海地区海冰水灌溉技术,于2008年采用微区试验,研究了海冰水不同盐分浓度(1、3、5、7、9g/L)和不同灌溉次数对土壤水分及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海冰水灌溉能明显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尤其以播种前灌溉和苗期灌溉效果最佳,当每次灌溉量为450m3/hm2时,与不灌溉相比,土壤含水率增幅为22.85%~31.32%,可以有效缓解棉田春季旱情。不同处理的棉花,以盐分质量浓度1g/L海冰水、灌溉3次的处理的产量、平均果枝数以及单颗棉桃质量3项指标均为最高,比不灌溉处理增产38.63%;其次为盐分质量浓度3g/L海冰水灌溉2次的处理,增产率为29.8%。随灌溉水矿化度增加,产量呈现递减趋势,盐分质量浓度为9g/L、灌溉3次的处理与不灌溉处理相比出现显著减产,减产率为28.48%。综合考虑海冰水长期灌溉效应及海冰脱盐技术,建议采用盐分质量浓度3g/L海冰水进行棉田灌溉,降雨正常年份以播种前和苗期2次灌溉为宜,每次灌水量450m3/hm2,并要注意配合必要的灌溉和排水措施。
引用
收藏
页码:25 / 3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Effect of irrigation systems and water management practices using saline and non-saline water on tomato production.[J].N. Malash;T.J. Flowers;R. Ragab.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2005, 1
[2]  
Sustainable strategies for irrigation in salt-prone Mediterranean: SALTMED.[J].T.J. Flowers;R. Ragab;N. Malash;G. Abdel Gawad;J. Cuartero;A. Arslan.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2005, 1
[3]   Irrigation with saline water in the reclaimed marsh soils of south-west Spain:: impact on soil properties and cotton and sugar beet crops [J].
Moreno, F ;
Cabrera, F ;
Fernández-Boy, E ;
Girón, IF ;
Fernández, JE ;
Bellido, B .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01, 48 (02) :133-150
[4]   河北省农业灌溉咸水利用机理研究 [J].
王春泽 ;
乔光建 ;
陈胜锁 .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09, 7 (01) :56-60+52
[5]   华北半湿润地区微咸水滴灌番茄耗水量和土壤盐分变化 [J].
万书勤 ;
康跃虎 ;
王丹 ;
刘士平 .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10) :29-33
[6]   渤海海面冰情变化趋势预测 [J].
韩素芹 ;
林枚 ;
黎贞发 ;
孟冬梅 ;
柳艳菊 .
自然灾害学报, 2008, (04) :85-90
[7]   海冰水灌溉对玉米产量影响的研究 [J].
解利昕 ;
赵欣 ;
李凭力 ;
吴锡冬 ;
肖建国 .
灌溉排水学报, 2007, (05) :68-70
[8]   海冰水不同盐含量处理对棉花、小麦和玉米种子萌发影响 [J].
张国明 ;
顾卫 ;
吴之正 ;
史培军 ;
王静爱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2) :209-212
[9]   河套灌区咸水灌溉试验研究 [J].
王卫光 ;
王修贵 ;
沈荣开 ;
张仁铎 ;
杨树青 .
农业工程学报, 2004, (05) :92-96
[10]   渤海海冰作为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J].
王静爱 ;
苏筠 ;
刘目兴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03) :8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