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失疏泄对小肠吸收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2
作者
盛浩 [1 ]
张沁园 [2 ]
机构
[1]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人民医院
[2] 山东中医药大学
关键词
肝失疏泄; 实验研究; 小肠功能;
D O I
10.13638/j.issn.1671-4040.2008.04.013
中图分类号
R256.4 [肝胆系病证];
学科分类号
100506 ;
摘要
目的:从实验指标上观察肝失疏泄对小肠吸收功能的影响。方法:借鉴已有造模方法(乔式造模法),选择反映小肠吸收消化功能的三项指标:小肠肌电、小肠吸收细胞的酶化学及吸收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正常组大鼠空肠头段电频率、幅值、运动指数大于肝气逆组同项指标,同时肝气逆组又大于肝气郁组;肝气郁和肝气逆组与正常组比较,五种酶活性都有不同程度地显著减弱;电镜下肝气逆组小肠吸收细胞部分线粒体肿胀,基质减少,空化,嵴萎缩,变短变少,肝气郁组细胞器破坏更为严重。结论:肝主疏泄对脾主运化具有促进作用,当肝失疏泄时即可致脾失健运。而且由于肝失疏泄的类型不同,对脾运化功能的影响也各有差异。
引用
收藏
页码:47 / 49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研究概况及其与中医肝脏关系的探讨 [J].
陈家旭,杨维益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5, (04) :7-11
[2]   肝气逆、肝气郁两证客观指标实验研究 [J].
乔明琦 ;
张珍玉 .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92, (03) :23-26
[3]   脾本质刍议 [J].
乔连厚 ;
王爱蓉 .
中医药研究, 1991, (03) :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