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三角”的形成发展机制探讨

被引:20
作者
李秀敏
刘丽琴
机构
[1] 东北师范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长春,长春
关键词
增长三角; 前提; 动力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19.9 [世界经济地理];
学科分类号
060207 ; 020103 ;
摘要
“增长三角”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地域类型 ,正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不断发展而蓬勃发展 ,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注意 ,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理论 ,但是关于“增长三角”形成发展机制的研究还很薄弱 ,急待加强。本文通过剖析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增长三角”、图们江地区、珠—港—澳次区域合作区、澜沧江 -湄公河次区域、上莱茵边境区五个典型的“增长三角” ,对“增长三角”的形成发展机制进行了尝试性总结 ,以期为我国利用“增长三角”的发展模式开发我国的边境地区提供有益的启示。
引用
收藏
页码:79 / 8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欧洲边境区合作模式探析——以上莱茵边境区为例 [J].
冯革群 .
世界地理研究, 2001, (04) :54-61
[2]   成长三角区在亚太地区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J].
汤敏 .
太平洋学报, 1995, (02) :118-125
[3]  
东亚地区的次区域经济合作.[M].丁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  
经济地理学.[M].李小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  
亚洲增长三角经济合作区研究.[M].魏燕慎主编;.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
[6]  
东北亚区域合作图们江地区开发.[M].陈才;袁树人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