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碰撞·结果·反思——文化生存与文化平等的意义

被引:32
作者
包玉山
机构
[1] 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游牧文化; 农耕文化; 平等;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203 [文化史];
学科分类号
060107 ; 060207 ;
摘要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长期碰撞、角力的结果,是农耕文化最终取得了全面胜利并淹没了游牧文化。在草原地区成为主导文化之后,农耕文化之思想观念得以制度化,成为约束该区域人们行为的有形制度,并对草原生态产生了破坏性的作用。游牧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保护它可以起到保护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作用。不同文化在是否与其生态环境相适应这一层面上具有可比性,比较的尺度或标准当然是生态伦理标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肯定是文化平等的问题。没有文化的平等就根本谈不上民族间的平等相处的问题。各种文化的平等对话是各民族相互增进理解和团结的无形制度基础。因此,主张或提倡文化生存与文化平等对于内蒙古草原地区的人们来说有重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241 / 24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经济-文化视角下的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J].
包玉山 ;
陈佳志 .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02) :75-77
[2]   蒙古族古代游牧业与农业——兼评畜牧业落后论 [J].
包玉山 .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01) :21-26
[3]   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失误 [J].
贾里德·戴蒙德 ;
高星 .
农业考古, 1993, (01) :16-19
[4]  
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的历史与未来.[M].包玉山著;.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3,
[5]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M].宋蜀华;白振声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6]  
中亚:马背上的文化.[M].项英杰等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7]  
毡乡春秋.[M].陶克涛著;.人民出版社.1987,
[8]  
蒙古奴隶制研究.[M].高文德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