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雾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植物群落土壤酶活性特征研究

被引:16
作者
安韶山
黄懿梅
李壁成
吉文娟
邹厚远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
植物群落; 土壤酶活性; 半干旱山区;
D O I
10.13961/j.cnki.stbctb.2004.06.004
中图分类号
S154.2 [土壤生物化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就云雾山草原自然保护区4种土壤的不同土层、植物群落和利用方式下土壤脲酶、蔗糖酶、中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脲酶、蔗糖酶、中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土壤发生层次上的变化是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封禁条件下各种酶活性均表现为表层0—20cm大于表下层20—40cm,表层0—20cm脲酶、蔗糖酶中性磷酸酶活性表现长芒草+大针茅>铁杆蒿>长芒草>百里香,过氧化氢酶活性大小为铁杆蒿>长芒草+大针茅>长芒草>百里香。长芒草群落2种土地利用方式下,脲酶活性为开垦地>封禁地,中性磷酸酶则表现为封禁地>开垦地,蔗糖酶与过氧化氢酶差别不大。铁杆蒿群落放牧地的土壤脲酶、蔗糖酶和中性磷酸酶含量均高于封禁和开垦的同土层土壤,封禁的脲酶和蔗糖酶次之,开垦地的脲酶和蔗糖酶最小,开垦地的中性磷酸酶高于封禁地。在保护区内,无明显的土壤侵蚀发生,开垦地与封禁地在酶活性整体上差异不明显,说明合理的土壤利用方式对防止土壤退化是十分关键的。
引用
收藏
页码:14 / 17+81 +8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 [1] 重牧退化草地的植被、土壤及其耦合特征
    侯扶江
    南志标
    肖金玉
    常生华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08) : 915 - 922
  • [2] 坡地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以及生物量特征
    张成娥
    刘国彬
    陈小利
    [J]. 土壤通报, 1999, (03) : 7 - 9
  • [3] 土壤酶学[M]. 科学出版社 , 周礼恺 编著, 1987
  • [4] 林地砍伐开垦对土壤酶活性及养分的影响
    张成娥
    陈小利
    [J]. 生态学杂志, 1998, (06) : 3 - 5
  • [5] 云雾山草原自然保护区的社会化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杨发林
    张映瑞
    古晓林
    王富裕
    [J]. 中国生物圈保护区, 1998, (01) : 20 - 22
  • [6] 土壤酶及其研究法[M]. 农业出版社 , 关松荫 编著, 1986
  • [7] 云雾山草原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途径探讨
    邹厚远
    关秀琦
    张信
    古晓林
    [J]. 草业科学, 1997, (01)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