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西递古村落私人空间转化机制研究

被引:26
作者
彭丽娟
徐红罡
刘畅
机构
[1]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关键词
古村落; 空间转化; 机制; 社会交换理论;
D O I
10.13959/j.issn.1003-2398.2011.05.030
中图分类号
K872 [地区文物考古];
学科分类号
0601 ;
摘要
古村落具有双重性质,即具有一般农村社区的特征,同时也具有旅游社区的特性,这种双重性质使得有限的村落空间成为游客与居民争先占有的场所。本文尝试以空间为观察视角,理解和认识古村落内部私人空间转化现象发生的作用机制,并引入社会交换理论来阐述和解释转化动机这一重要的转化前提。通过对西递案例的研究发现:私人空间转化动机包括微观层面上的经济利益、荣誉感和宏观层面上的集体决定、示范效应、共同价值观,并且(1)私人空间转化为游客空间并不是单向发生的过程;(2)当空间转化结果不如行为主体预期时,转化后的空间有可能重新变为纯粹的私人空间;(3)私人空间转化为景点能够延续的前提就在于空间所有者能够从这种转化中获取相对应的收益。
引用
收藏
页码:29 / 3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公共管理问题研究 [J].
邵秀英 ;
田彬 .
人文地理, 2010, 25 (03) :120-123
[2]   乡村社区旅游业早期从业者研究——元阳梯田案例之启示 [J].
刘丹萍 .
旅游学刊, 2008, (08) :45-51
[3]   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比较——以西递景区与九寨沟景区为例 [J].
卢松 ;
张捷 ;
李东和 ;
杨效忠 ;
唐文跃 .
地理学报, 2008, (06) :646-656
[4]   古村落旅游开发中的利益主体研究——以大旗头古村为例 [J].
李凡 ;
蔡桢燕 .
旅游学刊, 2007, (01) :42-48
[5]   古村落旅游地居民综合感知及差异分析——以陕西韩城党家村为例 [J].
李卫华 ;
赵振斌 ;
李艳花 .
旅游科学, 2006, (06) :52-58
[6]   市县级政策与管理在古村落保护和旅游中的重要性——以黄山市、大理州和丽江市为例 [J].
车震宇 ;
保继刚 .
建筑学报, 2006, (12) :45-47
[7]   古村落旅游地旅游环境容量初探——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古村落为例 [J].
卢松 ;
陆林 ;
徐茗 ;
梁栋栋 ;
王莉 ;
王咏 ;
杨钊 .
地理研究, 2005, (04) :581-590
[8]   古村落旅游客流时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为例 [J].
卢松 ;
陆林 ;
王莉 ;
王咏 ;
梁栋栋 ;
杨钊 .
地理科学, 2004, (02) :250-256
[10]   古村落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行为模式研究 [J].
冯淑华 .
旅游学刊, 2002, (06) :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