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黄河源区覆被变化下降水的产流产沙效应研究

被引:32
作者
李元寿 [1 ]
王根绪 [1 ]
王一博 [2 ]
王军德 [2 ]
贾晓红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寒旱区流域水文及应用生态实验室
[2] 兰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高寒草甸; 植被覆盖; 产流; 产沙; 长江黄河源区;
D O I
10.14042/j.cnki.32.1309.2006.05.006
中图分类号
S157 [水土保持];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在长江和黄河源区的左冒西孔曲和纳通河、垮热洼尔玛河流域的不同植被覆盖下建立了天然径流观测场,利用观测天然降水和人工模拟降水,初步研究了江河源区不同植被覆盖下降水的产流产沙效应。结果表明,长江黄河源区的3个小流域内,在典型高寒草甸草地30°坡面上,退化较为严重的30%覆盖度以下的场地内,地表径流产出量明显大于覆盖度较好的95%、92%和68%场地,同时产沙量显著高于这3个场地,其平均单次降水形成的泥沙量是这三种盖度的2~4倍,由此造成地表侵蚀量平均为这3种盖度的3~10倍。通过对几次典型的降水形态的分析,在长江黄河源区高寒草甸草地的坡面上,不但降水量影响着产流产沙量,降水形态也影响着产流产沙量,降雨仍是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降水形态,在降水量相同的条件下,降雪可比降雨和雨加雪增加产流量2.1~3.5倍,可比降雨减少泥沙侵蚀45.4%80.3%。人工模拟结果表明:对于覆盖度为5%和30%的强度退化草地,次降水量在3.5 mm时,就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径流和产沙效应,当次降雨量达到7 mm,降雨持续时间15 min,5 m2场地内就会形成1 400 mL以上的径流量;在地表土壤含水量(FDR测0~5 cm平均含水量为36.7%)较高的情况下,次降雨量达4mm,降雨强度超过0.4 mm/min,在5 m2场地内历时5 min就能形成1 060 mL的地表径流,每100 mL径流中含泥沙高达1.6 g。这一试验结果在长江黄河源区3个不同的河源小流域是一致的。
引用
收藏
页码:616 / 62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土地利用变化对产流和产沙的影响分析 [J].
郝芳华 ;
陈利群 ;
刘昌明 ;
戴东 .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03) :5-8
[2]   江河源区水环境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
胥鹏海 ;
冯永忠 ;
杨改河 ;
温秀卿 ;
王得祥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3) :10-14
[3]   降雨径流过程驱动因子的室内模拟实验研究 [J].
张士锋 ;
刘昌明 ;
夏军 ;
谈戈 ;
李林 ;
刘彩堂 ;
周长青 ;
郭磊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03) :280-289
[4]   江河源区地域界定研究 [J].
冯永忠 ;
杨改河 ;
杨世琦 ;
王得祥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1) :11-14
[5]   高寒草地植被覆盖变化对土壤水分循环影响研究 [J].
王根绪 ;
沈永平 ;
钱鞠 ;
王军德 .
冰川冻土, 2003, (06) :653-659
[6]   长江-黄河源寒区径流时空变化特征对比 [J].
谢昌卫 ;
丁永建 ;
刘时银 ;
王根绪 .
冰川冻土, 2003, (04) :414-422
[7]   植被与水土流失研究综述 [J].
张清春 ;
刘宝元 ;
翟刚 .
水土保持研究, 2002, (04) :96-101
[8]   长江-黄河源区未来气候情景下的生态环境变化 [J].
沈永平 ;
王根绪 ;
吴青柏 ;
刘时银 .
冰川冻土, 2002, (03) :308-314
[9]   黄河源区降水与径流过程对ENSO事件的响应特征 [J].
王根绪 ;
沈永平 ;
刘时银 .
冰川冻土, 2001, (01) :16-21
[10]   青藏高原大尺度冻土水文监测研究 [J].
丁永建 ;
叶佰生 ;
刘时银 ;
沈永平 ;
王绍令 ;
杨梅学 .
科学通报, 2000, (02) :208-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