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蚕豆间作体系中的氮节约效应及产量优势

被引:50
作者
肖焱波 [1 ]
段宗颜 [2 ]
金航 [2 ]
胡万里 [2 ]
陈拾华 [2 ]
魏朝富 [1 ]
机构
[1] 西南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利用博士后流动站
[2]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土地当量比; 生物固氮; 种间相互作用; 营养生态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S643.6 [蚕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小麦/蚕豆间作条件下作物的产量优势及不同施氮水平和种植方式中土壤硝酸盐累积。研究表明,间作可以提高作物单位面积复合产量,增产幅度在6%3~3%之间,不施氮处理间作小麦产量比单作增加达84%;间作和施氮对蚕豆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不同种植方式下土壤剖面中硝酸盐累积量趋势表现为蚕豆单作>小麦、蚕豆间作>小麦单作。不施氮、施氮量为20、406、0 kg/hm2条件下,种蚕豆的土壤硝酸盐累积量分别比种小麦的土壤增加了25.4、63.5、50.9、93.4 kg/hm2,间作降低了土壤中硝酸盐累积。小麦、蚕豆间作体系中的产量优势主要是种间氮营养生态位发生了分化,蚕豆通过固定空气氮而减少对土壤有效氮的吸收,把土壤中的有效氮节约供给与之相伴的作物小麦利用。
引用
收藏
页码:267 / 27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 [1] 根瘤菌菌株NM353对小麦/蚕豆间作体系中作物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肖焱波
    李隆
    张福锁
    [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6, (01) : 89 - 96
  • [2] 小麦/蚕豆间作体系中的种间相互作用及氮转移研究
    肖焱波
    李隆
    张福锁
    [J].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05) : 965 - 973
  • [3] 发挥生物固氮作用 减少化学氮肥用量
    陈文新
    陈文峰
    [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4, (06) : 3 - 6
  • [4] 从氮素营养的角度分析旱作水稻与花生间作系统的产量优势
    沈其荣
    褚贵新
    曹金留
    曹云
    殷晓燕
    [J]. 中国农业科学, 2004, (08) : 1177 - 1182
  • [5] 用15N富积标记和稀释法研究旱作水稻/花生间作系统中氮素固定和转移
    褚贵新
    沈其荣
    张娟
    肖龙云
    峁泽圣
    [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3, (04) : 385 - 389
  • [6] Interspecific facilitation of nutrient uptake by intercropped maize and faba bean
    Li, L
    Zhang, FS
    Li, XL
    Christie, P
    Sun, JH
    Yang, SC
    Tang, CX
    [J]. 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 2003, 65 (01) : 61 - 71
  • [7] Biological nitrogen fixation: An efficient source of nitrogen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J] . M. B. Peoples,D. F. Herridge,J. K. Ladha.Plant and Soil . 199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