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与运动项群的匹配

被引:6
作者
贺新奇
机构
[1] 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关键词
体育管理; 竞技体育; 运动项群; 后备人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812 [中国];
学科分类号
04 ; 0403 ;
摘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探讨不同运动项群在成材周期、成材难度、群众基础、历史成绩、竞技地位、市场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异同及其相匹配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化培养模式是足球、篮球后备人才早期训练阶段的最佳模式;群众基础薄弱、市场前景较差的运动项群的后备人才,只能通过传统体校"升级变异"后的"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模式进行培养;社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化模式的延伸与补充,适用于"三大球"、游泳、"三小球"、跆拳道等群众基础良好的项目。
引用
收藏
页码:4 / 7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体育强国研究回望与前瞻 [J].
陈静侬 ;
徐凤琴 ;
吕树庭 .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1, 45 (11) :21-25
[2]   论我国2008年奥运会潜优势项目的确定与超常规发展策略 [J].
田麦久 ;
石岩 ;
黄竹杭 ;
许小冬 ;
蔡睿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7, (12) :1585-1592
[3]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形成、演变与重构 [J].
熊晓正 ;
郑国华 .
体育科学, 2007, (10) :3-17
[4]   广东省业余体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J].
刘永东 ;
吴劲松 ;
韩凤月 ;
张爱平 ;
陈立农 .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3, (03) :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