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源性肝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与肠道干细胞分化发育的关系

被引:3
作者
常晓彤
王振辉
付小兵
机构
[1] 张家口医学院检验系
[2] 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检验科
[3] 解放军第三○四医院创伤研究室 河北省张家口市
[4] 河北省张家口市
[5] 北京市
关键词
基因; 载体蛋白质类; 脂肪酸类; 干细胞; 小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329 [人体组织学];
学科分类号
100101 ;
摘要
目的探讨内源性肝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L-fabp)在转录水平的表达与小肠干细胞增生分化的时空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技术,分别检测胚胎期E14d,E17d,E19d和幼鼠期P1d,P2d,P7d,P28d大鼠小肠上皮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L-fabpmRN水平及其定位分布。结果胎鼠E19d,小肠细胞内L-fabp基因开始转录mRNA为(2.8±0.23)%。到幼鼠期P2dL-fabpmRNA水平达到最高峰为(6.31±0.24)%,与E19d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的意义(P<0.001,t=8.411)。幼鼠P1d、P7d、P14d、P28d期,L-fabpmRNA水平有所减少,分别为(4.2±0.25)%,(3.89±0.23)%,(3.3±0.26)%,(3.36±0.23)%。与E19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t=2.754,2.671,2.167,2.243);L-fabpmRNA原位杂交定位分析显示,E19d少量阳性细胞开始出现于绒毛顶部,阳性率约为1%。从P1d~P28d,L-fabpmRNA阳性细胞表达率不断升高,阳性率分别为12%,45%,65%,89%,并且分布范围从绒毛顶部向下逐渐扩大,而小肠隐窝底部细胞始终为阴性。与此相反,从P14d到P28d,PC-NA阳性细胞逐渐减少;到P28d,阳性细胞只局限于隐窝内细胞。结论肠道干细胞发育分化过程中,内源性L-fabp基因mRNA水平的变化,可能与L-fabp参与细胞分化成熟过程中磷脂膜构建及脂肪酸吸收
引用
收藏
页码:2022 / 2023+2132 +2132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Expression of liver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alters growth and differentiation of embryonic stem cells[J] . Friedhelm Schroeder,Barbara P. Atshaves,Olga Starodub,Amy L. Boedeker,Roger R. Smith,John B. Roths,William B. Foxworth,Ann B. Kier.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chemistry . 200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