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姜黑土玉米秸秆有机碳的矿化特征

被引:11
作者
张丽娟
常江
蒋丽娜
徐姗
章力干
机构
[1]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砂姜黑土; 玉米秸秆; 土壤有机碳; 矿化动力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41.4 [堆肥、沤肥];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10℃、20℃、30℃)、不同秸秆加入量(秸秆全量和过量)条件下,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及其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方法】采用室内恒温控湿好气培养试验,对安徽淮北砂姜黑土在不同温度(10℃、20℃、30℃)条件下,设置50 g土样中加秸秆0.3 g(处理Ⅰ)、1.5 g(处理Ⅱ)、3.0 g(处理Ⅲ)及不加秸秆(CK)的处理,进行240 d的矿化培养。【结果】温度对有机碳矿化影响显著,在对照(CK)和秸秆加入量相同的处理中,有机碳的矿化累积量均随温度(10—30℃)升高而增加;温度较低(<20℃)时,CK、Ⅰ、Ⅱ、Ⅲ各处理的有机碳矿化温度系数(Q10)平均值约为1.229、1.251、1.572、1.399,温度较高(>20℃)时,CK、Ⅰ、Ⅱ、Ⅲ的Q10平均值约1.006、1.249、1.401、1.374,Q10值在温度较低时大于温度较高时,说明低温条件下,有机碳矿化速率对升温更敏感。同一温度条件下,不同处理秸秆加入量越大,有机碳矿化累积量越高,有机碳矿化的日变化量也越大。本试验中,一级动力学方程能较好地描述了不同处理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累积动态。土壤有机碳的潜在矿化量(C0)随温度变化不明显,在同一温度条件下,秸秆加入量越大,C0值越大。【结论】一级动力学方程能较好地描述不同处理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累积动态。不同温度、不同秸秆还田量及温度和秸秆还田量的交互作用,对玉米秸秆矿化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
引用
收藏
页码:3575 / 358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 [1] 温度和植物残体对紫色母岩发育的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张薇
    高明
    王辉
    郑杰炳
    [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9, 15 (03) : 578 - 583
  • [2] 麦秸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
    徐国伟
    段骅
    王志琴
    刘立军
    杨建昌
    [J]. 中国农业科学 , 2009, (03) : 934 - 942
  • [3] 温度、水分对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杨继松
    刘景双
    孙丽娜
    [J]. 生态学杂志, 2008, (01) : 38 - 42
  • [4] 温度对不同粘粒含量稻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任秀娥
    童成立
    孙中林
    唐国勇
    肖和艾
    吴金水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0) : 2245 - 2250
  • [5] 浙江天童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戴慧
    王希华
    阎恩荣
    [J]. 生态学杂志, 2007, (07) : 1021 - 1026
  • [6] 温度对湿地沉积物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杨钙仁
    张文菊
    童成立
    吴金水
    [J]. 生态学报, 2005, (02) : 243 - 248
  • [7] 玉米秸秆还田时间和还田方式对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颜丽
    宋杨
    贺靖
    陈盈
    张昀
    鲍艳宇
    关连珠
    [J]. 土壤通报, 2004, (02) : 143 - 148
  • [8] 秸秆还田与化肥配合施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劳秀荣
    孙伟红
    王真
    郝艳如
    张昌爱
    [J]. 土壤学报, 2003, (04) : 618 - 623
  • [9] 环境因子对农业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影响
    黄耀
    刘世梁
    沈其荣
    宗良纲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06) : 709 - 714
  • [10] 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模型的建立
    黄耀
    刘世梁
    沈其荣
    宗良纲
    [J].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05) : 532 - 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