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新论

被引:100
作者
李玉平
机构
[1] 南开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
互文性; 积极互文性; 消极互文性; 科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I024 [内容与形式];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都有互文性现象存在。文学艺术中的互文性是产生新意、形成对话的积极互文性。互文性对于文学艺术至关重要;科学中的互文性是精确转述他人原意、独白式的消极互文性,科学对自己的过去采取与文学艺术截然不同的态度,互文性对于科学来说无足轻重。互文性是一种意义于其中转换生成的函数关系(功能而非本体)。构成互文性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文本A、文本B和它们之间的互文性联系。
引用
收藏
页码:111 / 11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互文性理论概述 [J].
程锡麟 .
外国文学, 1996, (01) :72-78
[2]  
必要的张力.[M].(美)托马斯·库恩(ThomasS.Kuhn)著;范岱年;纪树立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互文性研究.[M].[法]蒂费纳·萨莫瓦约著;邵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4]  
后现代主义小说论略.[M].王钦峰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  
巴赫金、对话理论及其他.[M].(法)托多罗夫著;蒋子华;张萍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6]  
修辞学发凡.[M].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7]  
艺术文化学.[M].丁亚平 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8]  
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英]霍克斯(Hawkes;T·)著;瞿铁鹏 译;刘峰 校.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9]  
创造的秘密.[M].(美)阿瑞提(Arieti;S.)著;钱岗南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