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日本人“中国观”的历史流变

被引:1
作者
柯劲松
机构
[1]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中国观; 日本人; 日本; 中国认识; 二战后;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207.8 [中国学、汉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日本人的中国观"属于民间层面对中国的认识,"日本的中国观"则属于政府层面对中国的认识。二战后的日本(人)中国观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邦交断绝期(1945—1971年)。日本政府在冷战环境和意识形态下对华采取对立、政经分离的政策,而民间的主流意识认为,发展日中友好是日本争取民族独立和实行民主政治的保障,反省战争罪恶则是日中友好的基础。2.邦交正常期(1972—1995年)。日本政府重视对华经济合作,以友好和利益共存为基调,民间层面的中国观也受其良性影响,普遍对中国抱有好感,两国之间成功地建立了近代以来的最良好关系。3.邦交转型期(1996—2014年)。日本政府困惑于应该如何应对日益强大的中国,且不断涌现新民族主义思潮,导致国民层面的中国观受到负面影响,对中国的印象不断恶化。
引用
收藏
页码:86 / 9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国家形象与政治传播.[M].刘康; 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2]  
近代以来日本人中国观的流变.[M].李小白; 周颂伦; 著.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
[3]  
中日关系.[M].(日) 毛里和子;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  
中日两国的相互认识.[M].蒋立峰; 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5]   二战后日本政界的中国观 [J].
田庆立 .
日本问题研究, 2009, (04) :42-45
[6]   日本近代以来对华认识研究现状分析 [J].
周维宏 .
日本研究, 2009, (03) :8-13
[7]   浅议日本人中国观的变迁及其原因 [J].
王卓宇 .
陇东学院学报, 2009, 20 (03) :46-49
[8]   战后60年日本人的中国观 [J].
严绍璗 .
粤海风, 2006, (05) :32-44
[9]   战后日本论坛的中国观变迁——从《世界》杂志的相关报道中所看到的 [J].
马场公彦 ;
陈都伟 .
开放时代, 2002, (05) :66-79
[10]   20世纪日本人的中国观 [J].
严绍汤 .
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 1999, (02) :3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