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青蒿生产适宜性的区域差异分析

被引:19
作者
张小波 [1 ]
郭兰萍 [2 ]
黄璐琦 [2 ]
韦霄 [3 ]
梁留科 [1 ]
孙宇章 [2 ]
王利红 [1 ]
机构
[1]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2]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
关键词
青蒿素含量; 生态因子; 种植青蒿; 区划;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67.219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我国是青蒿素的主产国之一,全国范围内有青蒿分布的地区均在大力发展青蒿产业,但是在青蒿规范化种植过程中,青蒿人工种植基地的选取,依然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针对青蒿规范化种植过程中,种植基地选择的困惑,本课题组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青蒿素含量、青蒿的生物量与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构建逐步回归模型。用Gis地理空间分析功能,根据青蒿素含量、生物量、产量和土地利用情况对青蒿种植基地的生产适宜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生长在冲积土上和石灰土上的青蒿比生长在红壤土上的青蒿的生物量要高,青蒿素含量与土壤类型无关,采收期的气象因子是影响青蒿素含量的主导因子,桂东北到西南一带青蒿中青蒿素含量较高,桂东北部、东南部和西北部的青蒿生物量最高,北部的青蒿素产量较高,南部青蒿素产量较低,自然生态条件下,桂林和柳州的北部、河池东部以及百色的西部地区为青蒿人工种植的最适宜区;如果考虑通过人工种植、改良区域内的土壤条件提高青蒿生物量,南宁、柳州到桂林一线地势较高,青蒿中青蒿素含量较高,是青蒿人工种植的理想区域,而东南沿海、平原地区为青蒿人工种植的不适宜区域。
引用
收藏
页码:759 / 76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3 条
  • [1] ERDAS IMAGINE遥感图像处理方法.[M].党安荣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 [2] Arc GIS 8 Desktop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指南.[M].党安荣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 [3] 提高青蒿素产量的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吴静
    丁伟
    张永强
    周宇杰
    [J]. 中草药, 2007, (02) : 305 - 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