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麦轮作条件下长期不同土壤管理对供氮能力的影响

被引:6
作者
高亚军
黄东迈
朱培立
王志明
李生秀
机构
[1] 江苏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江苏南京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陕西杨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稻麦轮作; 耕作方式; 培肥制度; 供氮能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8 [土壤肥力(土壤肥沃性)];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通过种植了 2 5季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稻麦轮作条件下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和培肥制度对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论免耕还是耕翻 ,0~ 5cm土壤的氮素释放均较持久 ,5~15cm土壤的氮素释放耕翻较免耕持久。休闲的 0~ 5cm土壤在免耕条件下其氮素矿化势和短期矿化氮量均远远高于耕翻 ,5~ 15cm和 15~ 30cm土壤在免耕和耕翻间则相差不大。施肥的3个处理 0~ 5cm土壤氮素矿化势和短期矿化氮量有免耕高于耕翻的趋势 ,而 5~ 15cm土层免耕明显低于耕翻 ,15~ 30cm土壤免耕与耕翻没有差异。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的免耕与耕翻土壤中 2 5季作物吸氮量几乎无差异 ,不施肥和单施化肥处理的免耕土壤中作物吸氮量低于耕翻土壤。免耕条件下 ,有机肥配施化肥土壤的供氮能力仅低于休闲土壤 ,不施肥土壤最低 ;耕翻条件下 ,有机肥配施化肥土壤的供氮能力最高。各培肥处理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0~ 5cm土层。
引用
收藏
页码:243 / 25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我国富水区域水旱轮作与农业持续发展 [J].
张同树 ;
程尧 .
农业技术经济, 1998, (02) :53-55
[2]   长期少免耕土壤供肥特征与水稻吸肥规律的研究 [J].
刘世平,沈新平,黄细喜 .
土壤通报, 1996, (03) :133-135
[3]  
土壤供氮能力测试方法的研究——Ⅱ.几种测氮方法的测定值与作物吸氮量的关系[J]. 胡田田,李生秀.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1993(S1)
[4]   稻田土壤表层管理对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 [J].
朱培立 ;
黄东迈 ;
张振华 ;
朱宗武 ;
张仁 .
土壤, 1991, (06) :291-295+301
[5]   土壤表层管理对稻田土壤氮矿化势、固氮强度及铵态氮的影响 [J].
余晓鹤 ;
朱培立 ;
黄东迈 ;
阮妙增 .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01) :73-79
[6]   水田土壤氮矿化势的研究 [J].
沈振国 ;
史瑞和 .
土壤通报, 1990, (06) :250-252+254
[7]   江苏少、免耕种麦的研究 [J].
董百舒 ;
贡伯兴 ;
朱宗武 .
中国农业科学, 1987, (01) :46-52
[8]   国外的长期肥料试验(二) [J].
沈善敏 .
土壤通报, 1984, (03) :134-138
[9]   土壤中残留氮矿化势研究 [J].
朱培立 ;
黄东迈 .
江苏农业科学, 1983, (11) :1-6+11
[10]   苏南地区水稻土的合理耕作的研究 [J].
赵诚斋 ;
周正度 ;
董百舒 .
土壤学报, 1981, (03) :2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