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M地形复杂度指数及提取方法研究

被引:39
作者
王雷
汤国安
刘学军
龙毅
王春
机构
[1]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2]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江苏省重点实验室
[3]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陕西西安
[4] 江苏南京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陕西西安
[5] 江苏南京
[6] 陕西西安
关键词
DEM; 地形; 复杂度;
D O I
10.13961/j.cnki.stbctb.2004.04.015
中图分类号
P283.1 [地图设计、原图编绘];
学科分类号
070503 ; 081603 ;
摘要
在充分阐述各种地形信息表达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栅格DEM的地形复杂度指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认为,DEM的地形复杂度指数是描述地形变化程度的综合指标。可以在一个3×3窗口中,通过提取栅格中心点与其邻域栅格所组成的相邻的空间平面之间的夹角来表示。根据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1∶5万DEM的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所提取的地形复杂度指数,可有效地描述该类DEM信息源的地面形态变化情况。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探讨DEM地形信息量的概念体系,以及地形信息量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随空间尺度(比例尺、栅格分辨率)变化的规律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引用
收藏
页码:55 / 58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对DEM地形定量因子挖掘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J].
汤国安 ;
杨玮莹 ;
杨昕 ;
刘爱利 ;
易红伟 ;
李晓印 .
测绘科学, 2003, (01) :28-32+1
[2]   TOPMODEL中地形指数计算方法的探讨 [J].
孔凡哲 ;
芮孝芳 .
水科学进展, 2003, (01) :41-45
[3]   TOPMODEL模型探讨 [J].
刘青娥 ;
左其亭 .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2, (04) :82-86
[4]   坡面土壤水蚀建模方法比较 [J].
沈大勇 ;
马蔼乃 ;
林珲勇 ;
聂向晖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6) :831-837
[5]   地形指数的物理意义分析 [J].
邓慧平 ;
李秀彬 .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02) :103-110
[6]   土壤侵蚀量预报模型研究进展 [J].
符素华 ;
刘宝元 .
地球科学进展, 2002, (01) :78-84
[7]   土壤水蚀预报模型研究进展 [J].
张光辉 .
地理研究, 2001, (03) :274-281
[8]   基于DEM的水文物理过程模拟 [J].
任立良 ;
刘新仁 .
地理研究, 2000, (04) :369-376
[9]  
数字高程模型[M].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李志林, 2001
[10]  
计量地理学基础[M].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张超,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