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性

被引:2
作者
郝雨
机构
[1] 河北大学教授
关键词
民族文学; 题目; 概念; 思维形式; 全球化; 民族形式; 文学家; 文艺; 中国气派; 文章;
D O I
10.14065/j.cnki.nfwt.2000.03.013
中图分类号
G02 [文化哲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肇始于19世纪末的中国文化寻求向现代转型的过程, 乃至整个20世纪中国文化一步步走向现代化的全 部进程,实际上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如何对待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根本态度和方向选择的问题,贯穿着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的根本立场和思想原则的对立与斗争。如从最早的“体”“用”之争,到新文化运动初期与“国粹”派的论战,再到后来的对“全盘西化”的讨论,包括“问题与主义”之争、“国故”与“新知”之争等,甚至一直到90年代以来的“国学热”的再度兴起与有关的批评及讨论,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文化观念上
引用
收藏
页码:46 / 5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4 条
[2]   走民族的开放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之路 [J].
王福湘 .
文艺理论与批评, 1987, (02) :88-97
[3]   民族化:一个防御性的口号 [J].
陈越 .
文学评论, 1987, (01) :148-150
[4]  
别林斯基论文学[M]. 新文艺出版社 , (苏)别林斯基(В.Г.Белинский)著, 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