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SSAT模型的河南省小麦生产潜力定量模拟与分析

被引:23
作者
李国强 [1 ]
陈丹丹 [1 ]
张建涛 [1 ]
冯晓 [1 ]
任德超 [2 ]
郑国清 [1 ]
机构
[1]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2] 商丘市农林科学院
关键词
小麦; DSSAT; 生产潜力; 时空分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定量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河南省小麦生产潜力和增产空间的变化特征,应用DSSAT模型估算了河南省15个生态点连续50年(1963-2012年)的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并分析了生产潜力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河南省小麦光温生产潜力为8 350~9 996kg·hm-2,总体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趋势,而气候生产潜力为2 590~7 943kg·hm-2,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河南大部分麦区光温生产潜力变化范围为9 173~9 446kg·hm-2,约占全省小麦总面积的43.5%。光温生产潜力高于9 447kg·hm-2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豫北麦区(安阳、新乡西北部)及豫中麦区(许昌、西华),约占全省小麦总面积的33.6%。河南省大部分麦区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范围为4 375~7 050kg·hm-2,约占全省小麦总面积的59.5%。河南省15个地点的水分满足率为28%91%,大部分地区水分满足率不到60%;河南小麦灌溉增产潜力变化范围为723~6 573kg·hm-2,其中三门峡、郑州、开封、商丘等地以北地区的灌溉增产潜力在4 623kg·hm-2以上,约占全省小麦总面积的49.4%,而驻马店以南及信阳地区的灌溉增产潜力低于2 673kg·hm-2,约占全省小麦总面积的17.5%。
引用
收藏
页码:507 / 51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河南省冬小麦需水量和缺水量的时空格局 [J].
姬兴杰 ;
成林 ;
朱业玉 ;
宋妮 .
生态学杂志, 2014, 33 (12) :3268-3277
[2]   不同播期对沿黄稻区强筋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J].
张翼 ;
高素玲 ;
张根峰 .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 (27) :29-32
[3]   WOFOST模型在河南省夏玉米主产区的校准与验证 [J].
张素青 ;
张建涛 ;
李继蕊 ;
程永政 ;
李国强 .
河南农业科学, 2014, 43 (08) :152-156
[4]   河南小麦生产现状分析 [J].
朱统泉 ;
吴大付 .
陕西农业科学, 2014, 60 (01) :78-81
[5]   基于寒地春小麦AquaCrop与WOFOST模型适应性验证分析 [J].
张铁楠 ;
付驰 ;
李晶 ;
顾万荣 ;
许为政 ;
芦玉双 ;
魏湜 .
作物杂志, 2013, (03) :121-126
[6]   华北地区冬小麦生产潜力数值模拟 [J].
邬定荣 ;
刘建栋 ;
刘玲 ;
姜朝阳 ;
于强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2, 30 (05) :7-14
[7]   沙壤土不同强筋小麦品种对氮素利用的效应 [J].
郭振升 ;
崔保伟 ;
张慎举 .
湖北农业科学, 2012, 51 (12) :2436-2438
[8]   基于模型的冬小麦-夏玉米两熟数字化种植设计系统构建 [J].
郑国清 ;
李国强 ;
冯晓 ;
胡峰 ;
马中杰 ;
赵巧丽 .
江苏农业学报, 2012, (02) :284-289
[9]   河南省潮土区主要粮食生产潜力研究 [J].
韩伟锋 ;
武继承 ;
和爱玲 .
河南农业科学, 2011, 40 (10) :46-48
[10]   基于粮食生产能力的APEC地区粮食安全评价 [J].
余强毅 ;
吴文斌 ;
唐华俊 ;
陈佑启 ;
杨鹏 .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44 (13) :2838-2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