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泻下作用与肠道水份以及电解质移行的关系

被引:20
作者
周才一
陈元凤
陈志芳
常万兴
机构
[1] 上海中医研究所
关键词
泻下作用; 内水; 肠道; 动物; 传导材料; 电解质; 克当量; 炭末; 水份; 悬液; 钠离子; 大肠; 盲肠;
D O I
10.16305/j.1007-1334.1983.03.036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大黄的泻下作用在中医古代文献中早有记载。我们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了大黄对肠管内水份及电解质的影响,以探讨其泻下作用的原理。实验方法一、肠道内容物推进功能和排出时间的测定见以往报导。二、肠道内水份和电解质移行速度按Gordon-Chadwick(1979)体内环封法稍加改良测定。实验时,采用雄性大白鼠,体重300克左右。动物经腹腔麻醉后于右下腹开口约3~4厘米,暴露盲肠,找到回盲瓣,将回盲口下端进行结扎,然后在盲肠端开一小口,
引用
收藏
页码:48 / 49
页数:2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祖国医学通里攻下治则的研究——锦红新片的泻下作用 [J].
周才一 ;
施向明 ;
朱培庭 ;
曹中平 ;
徐长生 ;
张静哲 ;
顾伯华 .
新中医, 1981, (02) :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