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基本上都是贫困的地区,同样,环境恶劣的地区也多为贫困的区域,因此,贫困与否和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是,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有较好的自然资源基础,如何把环境因素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因素并且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通过分析表明,我们在扶贫工作中,贫困的定义更多的是在经济收入的层面,尤其是政府的定义是如此,这就模糊了贫困的真实含义,在扶贫的手段上将没有针对性。实际上,这种贫困与资源贫乏地区或者生物多样性不丰富地区的贫困是不一样的,在相对贫困的但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区域,贫困社区的发展机会较多。处于弱势地位的贫困社区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起到了主体的作用,同时生物多样性也是社区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手法上,政府扶贫手段应有别于生物多样性不丰富,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必须保障当地人能够分享生态保护带来的好处,创造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保护当地的传统文化,并在政策上予以长期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