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文主义”再探讨

被引:5
作者
胡淼森
机构
[1] 北京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
新人文主义; 人道主义; 一; 多; 无为而有为;
D O I
10.19667/j.cnki.cn23-1070/c.2006.01.007
中图分类号
B712.59 [其他];
学科分类号
010103 ;
摘要
20世纪初,美国思想家白璧德提出了新人文主义。白璧德希望用人文主义来调节一与多的关系,反对极端的多元论,唤起对“一”的信心。以培根为代表的科学的人道主义导致了人类对于科技进步的迷信,使物的法则压倒了人类自身的法则;以卢梭为代表的情感的人道主义忽视道德约束本身,使人陷入了碎片化的生活。这两种人道主义要为教育和社会领域的混乱无序负责。在道德重建的历程中,文学艺术理应担当起把人由低级自我提升到高级自我的重要使命。教育印象主义使大学教育的水平下降,人文学者陷入了过分专业化甚至学究化的危险,白璧德提倡闲暇和业余性,真正的学者要处在一种无为而有为的状态之中,坚守反思和批评的立场。
引用
收藏
页码:46 / 5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文学与美国的大学.[M].(美)欧文·白璧德(IrvingBabbitt)著;张沛;张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入世修行.[M].(德)马克斯·韦伯(MaxWeber)著;王容芬;陈维纲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卢梭与浪漫主义.[M].(美)欧文·白璧德著;孙宜学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4]  
悲剧的诞生.[M].(德)尼采著;周国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英)阿伦·布洛克(AlanBullock)著;董东山译;.三联书店.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