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对抑郁症患者主观报告结局指标的影响

被引:22
作者
樊凌 [1 ,2 ]
符文彬 [1 ]
许能贵 [3 ]
刘健华 [1 ]
樊莉 [1 ]
欧爱华 [4 ]
机构
[1] 广东省中医院大针灸科
[2] 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3] 广州中医药大学
[4] 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针灸; 抑郁症; 患者报告结局; SCL-90量表; 临床试验;
D O I
10.13703/j.0255-2930.2012.05.003
中图分类号
R246.6 [神经精神病科];
学科分类号
100512 ;
摘要
目的:基于患者主观报告结局指标评价临床上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63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疏肝调神组、穴位浅刺组和非穴位浅刺组。疏肝调神组取四关穴(合谷、太冲)、百会、印堂进行常规针刺,在四花穴(膈俞、胆俞)艾炷直接灸,最后埋皮内针于心俞、肝俞;穴位浅刺组取穴同疏肝调神组,只是针刺深度较疏肝调神组浅,艾灸时间短于疏肝调神组;非穴位浅刺组取穴为疏肝调神组所取穴位旁开10mm处,操作方法同穴位浅刺组。3组患者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12周。观察治疗后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以评价疏肝调神针灸方案对治疗抑郁症的近期效应及中、远期疗效。结果:治疗后各时点,对于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8个维度的评分,疏肝调神组与非穴位浅刺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抑郁、焦虑、敌对3个维度的评分,疏肝调神组与穴位浅刺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灸可改善抑郁症患者SCL-90量表评分,运用患者主观报告结局指标可准确地评价临床疗效。
引用
收藏
页码:385 / 38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规律与特点 [J].
沈国伟 .
河南中医, 2011, 31 (01) :71-72
[2]   抑郁症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J].
张有为 ;
谢忠礼 .
中医学报, 2010, (03) :435-436
[3]   针灸治疗抑郁症临床研究现状分析 [J].
赵宏 ;
刘志顺 .
中国针灸, 2009, 29(S1) (S1) :98-100
[4]   《黄帝内经》对郁病的认识和针灸治疗方法 [J].
杨德强 ;
卢峻 ;
费宇彤 ;
图娅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2008, (03) :177-178
[5]   我国中医药临床研究的现状和评价 [J].
李廷谦 ;
王刚 ;
王蕾 ;
毛兵 .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5, (06) :431-437
[6]   Patient-reported Outcomes (PROs): An Approach to Evaluate Treatment Efficacy of Chinese Medicine or Integrative Medicine [J].
赵利 ;
陈金泉 .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05, (02) :151-153
[7]  
针灸腧穴彩色图谱[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程凯,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