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名和通名理论批判

被引:3
作者
陈波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关键词
专名; 摹状词说; 克里普克; 指称对象; 所指; 状词; 固定指示词; 通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意义理论是当代语言哲学和逻辑哲学共同的中心论题,而专名和通名的意义是意义理论首先必须加以探讨的。作者在批判地考察两种主要的专名和通名理论,即摹状词说和历史的因果命名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1)任何名称都有涵义和所指,有涵义无所指或有所指无涵义的名称是没有的;(2)一组或一簇而不是一个摹状词构成名称的涵义;(3)名称的所指是由其涵义决定的;(4)名称曲涵义是从人们的社会交际活动所构成的因果历史链条上获得的;(5)名称的涵义不是一次性获得的,而是在一系列社会交际活动中逐渐获得的。
引用
收藏
页码:129 / 145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弗雷格哲学思想述论 [J].
汪堂家 .
哲学研究, 1986, (06) :33-40
[2]   略谈罗素意义理论的几个问题 [J].
陈维纲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 (01) :104-111+63
[3]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概要[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郑杭生 主编, 1987
[4]  
我的哲学的发展[M]. 商务印书馆 , (英)伯特兰·罗素(BertrandRussell)著, 1982
[5]  
数理哲学导论[M]. 商务印书馆 , (英)罗素(BertrandRussell)著, 1982
[6]  
A System of Logic. J.S. Mill. . 1843
[7]  
Translations From the philosophical writings of Gotilob Fr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