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公营垦场”:制度基础与模式创新

被引:2
作者
胡怀国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关键词
公营垦场; 移民垦殖; 土地改革; 民国时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258 [中华民国早期(1912~1919年)]; F329 [中国农业经济史];
学科分类号
060207 ;
摘要
民国时期是我国从传统农耕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过渡时期,抗战爆发后普遍设立的"公营垦场"则是该过渡时期的重要边际创新。战火纷飞、时局动荡下的数百万亩"公营垦场",不仅减轻了政府救济难民的压力,使得数十万流离失所的难民变为安居乐业的垦民,而且在推进新型土地关系和扶植自耕农方面积累了经验。它不仅在模式创新方面有着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在土地改革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80 / 90+177 +177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中国传统社会的“国营农场”及其转轨路径——兼论古代屯田的制度背景与演进逻辑 [J].
胡怀国 .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5, (05) :100-111+144
[2]  
进步与贫困.[M].(美) 乔治 (George;H.) ; 著.商务印书馆.2011,
[3]  
苦难的人流.[M].孙艳魁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  
甘肃省志.[M].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甘肃省农垦志编纂领导小组编纂;杨若愚;架涤新主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
[5]  
中国的垦殖.[M].唐启宇撰;.永祥印书馆.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