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从总体性哲学到和谐社会——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被引:15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康之
程倩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程倩
机构
:
[1]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
景德镇陶瓷学院 北京
[3]
江西景德镇
来源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2005年
/ 06期
关键词
:
总体性;
马克思主义;
哲学;
和谐社会;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D61 [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学科分类号
:
0305 ;
030503 ;
摘要
:
总体性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改造中形成的,在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哲学包括个体的总体性、社会的总体性和历史的总体性三个理论层面。这三个理论层面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以人的全面发展、构建“自由人的联合体”以及和谐社会作为其实现目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总体性哲学为理论指导,并根据这一哲学精神去设计行动方案。
引用
收藏
页码:8 / 14
页数:7
相关论文
未找到相关数据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