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争论的社会建构——对比三种研究路线

被引:6
作者
贾鹤鹏 [1 ]
闫隽 [2 ]
机构
[1] 美国康乃尔大学传播学系
[2]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关键词
科技争议; 科学发现优先权; 科学社会学; 科学知识社会学; 科学的社会建构;
D O I
10.19524/j.cnki.10-1009/g3.2015.01.011
中图分类号
G301 [科学学];
学科分类号
1201 ; 1204 ;
摘要
因科学争论为科学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及科技与社会研究提供了观察社会因素如何影响科学进程的独特视角和素材,这一领域得到了科技研究领域学者的广泛研究,SSK学者更是通过争议研究奠定了影响深远的科学的社会建构理论。学界对科学争议研究多有介绍与梳理,但既往述评忽视了经典科学社会学、SSK以及探究科技争议的社会政治影响这三种主要的争议研究路线的差异与联系,也未系统分析科学的社会特性对不同类型争议的影响。本研究以考察科学争议的社会性为线索,分析对比了上述三种研究路线,并探讨了SSK学者所倡导的科学的社会建构在分析公共科学争端时的局限性。
引用
收藏
页码:91 / 103+90 +90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修辞学视野中的转基因技术争论研究——以“转基因主粮事件”为例 [J].
姜萍 .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1, 28 (06) :96-101
[2]   SSK科学争论研究——困境及其争论分析方法的意义 [J].
姚莉萍 ;
韩卿 .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7, (02) :46-49
[3]   超越“科学大战”:从对立到对话 [J].
张增一 .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6, (04) :9-13
[4]   SSK科学争论研究述评 [J].
莫少群 .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 (11) :60-65
[5]   科学争论及其意义 [J].
郭贵春 .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91, (03) :22-28
[6]  
Bringing values and deliberation to science communication[J] . Thomas Dietz.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2013 (Supp)
[7]  
The Duke of Argyll,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 and the Art of Scientific Controversy[J] . Neal C. Gillespie. Isis . 1977 (1)
[8]  
Boyle and Bayle the Sceptical Chemist and the Sceptical Historian[J] . George Sarton. Chymia . 1950
[9]  
New Frontier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indle Edition .2 Fuller S. Polity Press . 2007
[10]  
Priorities in scientific discovery: a chapter in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2 Merton B K.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 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