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民后刑”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的构建——兼论《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

被引:28
作者
刘少军
机构
[1] 安徽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先刑后民”; 民事赔偿责任优先; 人权保障; “先民后刑”;
D O I
10.15984/j.cnki.1005-9512.2012.11.017
中图分类号
D925.2 [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我国1996年刑事诉讼法确立了"先刑后民"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模式,2012年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此未作任何变动。此种立法模式不仅在理论上缺乏充分的依据,而且在实践中造成了诸多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从民事赔偿责任优先、人权保障的原则以及与刑事诉讼其他程序的协调出发,有必要对"先刑后民"的附带民事诉讼程序予以改革,在被告人认罪与确定被告人有罪的前提下,明确民事责任优先于刑事责任,构建一种"先民后刑"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
引用
收藏
页码:139 / 14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质疑与废止: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J].
谢佑平 ;
江涌 .
法学论坛, 2006, (02) :57-67
[2]   刑民合一抑或刑民分审——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评析 [J].
奚玮 .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2, (06) :124-126+131
[3]  
论人权.[M].李步云;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  
犯罪被害人的权利与救济.[M].田思源; 著.法律出版社.2008,
[5]  
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M].(英)彼得·斯坦;(英)约翰·香德著;王献平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6]  
普通法的精神.[M].(美)罗斯科·庞德(RoscoePound)著;唐前宏等译;.法律出版社.2001,
[7]  
法学导论.[M].(德)拉德布鲁赫(G.Radbruch)著;米健;朱林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8]  
刑事诉讼目的论.[M].宋英辉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
[9]  
法律哲学.[M].(美)戈尔丁(Golding;M.P.)著;齐海滨译;.三联书店.1987,
[10]  
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美]罗·庞德 著.商务印书馆.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