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2011年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关键环节的及时性分析

被引:14
作者
余文周
汪海波
樊春祥
罗会明
李黎
温宁
机构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
关键词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 关键环节; 及时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12.4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学科分类号
100401 ;
摘要
目的评估1999~2011年全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Paralysis,AFP)病例监测系统关键环节的及时性。方法计算1999~2011年AFP病例麻痹-就诊、就诊-报告、报告-调查、调查-采样、采样-送样和送样-脊髓灰质炎(脊灰)实验室反馈结果间隔的平均天数和中位数,运用线性回归分析探讨2011年AFP病例麻痹-采样间隔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1999~2011年,麻痹-就诊平均从2.94d缩短为2.49d,就诊-报告从4.31d缩短为2.90d,报告-调查从0.55d缩短为0.39d,调查-采样从1.05d延长到1.68d,采样-收样从4.99d缩短为4.43d,收样-脊灰实验室反馈结果从24.51d缩短到21.22d,麻痹-脊灰实验室反馈结果总间隔时间从37.33d缩短到34.93d。2011年有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麻痹-脊灰实验室反馈结果间隔<30d,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间隔时间>40d。麻痹-采样间隔时间与AFP病例是否有发热、首次就诊医院级别、报告医院级别、调查单位、就诊次数和居住地点有关联。结论我国AFP病例监测质量在逐年提高,但麻痹-脊灰实验室反馈结果各环节间隔时间还有进一步缩短的空间,要重点关注县级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培训、督导,脊灰实验室要全面采取快速检测方法,提高各项监测的及时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1 / 16+30 +3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中国2006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分析 [J].
李黎 ;
温宁 ;
夏伟 ;
李杰 ;
张勇 ;
梁晓峰 .
中国计划免疫, 2007, (06) :518-521
[3]   影响贫困人群就医行为的多因素分析 [J].
谢作楷 ;
谢红莉 ;
谷定英 ;
周芬 .
中国医院, 2005, (08) :29-30
[4]   中国1999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现状 [J].
张荣珍 ;
曹雷 ;
王晓军 ;
张兰香 ;
张兴录 ;
周军 ;
于竞进 .
中国计划免疫, 2000, (06) :3-6
[5]  
Progress Toward Poliomyelitis Eradication-India,January2010-September2011 .2 Ministry of Health and Family Welfare,Government of India,National Polio Surveillance Project,WHO,India. MMWR .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