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证候要素的确认方法

被引:56
作者
张启明
于东林
王永炎
机构
[1]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关键词
证候要素; 确认方法; 中医诊断;
D O I
10.13288/j.11-2166/r.2013.20.009
中图分类号
R241 [中医诊断学];
学科分类号
100505 ;
摘要
证候要素的提出在中医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并被临床广泛应用。然而在证候要素的定义及其确认方法方面仍存在值得澄清的问题。根据逻辑学的相关知识,我们给出了证候要素的定义及其4个特征:证候要素是属性概念,证候要素的诊断依据是症状的临床特征,证候要素的内涵最小,证候要素的内涵独立。最终确认了6个病位要素和14个病性要素。
引用
收藏
页码:1732 / 1735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The TCM Pattern of the Six- Zang and Six- Fu Organs Can Be Simplified into the Pattern of Five- Zang and One- Fu Organs.[J].Qi-ming ZHANG;Yi-guo WANG;Dong-lin YU;Wei ZHANG.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1, 2
[2]   证候、证、症的概念及其关系的研究 [J].
刘保延 ;
王永炎 .
中医杂志, 2007, (04) :293-296+298
[3]   论证候要素与证候靶点应证组合辨证 [J].
张志斌 ;
王永炎 ;
吕爱平 ;
郭蕾 ;
王耘 .
中医杂志, 2006, (07) :483-485
[4]   证候要素及其靶位的提取 [J].
王永炎 ;
张启明 ;
张志斌 .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01) :6-7
[5]   外感病因中证候要素的提取 [J].
张启明 ;
王永炎 ;
张志斌 ;
宋观礼 .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 (05) :339-341
[6]   证素内容的辨析 [J].
朱文锋 ;
甘慧娟 .
中医药导报, 2005, (01) :11-13
[7]   创立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 [J].
朱文锋 .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4, (06) :38-39
[8]   完善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建议 [J].
王永炎 .
中医杂志, 2004, (10) :729-731
[9]   寒热证阴阳变化的模拟分析 [J].
张启明 .
辽宁中医杂志, 1995, (11) :481-484
[10]  
中医症状学研究.[M].张启明; 刘保延; 王永炎; 主编.中医古籍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