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C AR4气候模式对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模拟性能评估

被引:52
作者
孙颖
丁一汇
机构
[1] 国家气候中心
关键词
气候模式; 东亚夏季风; 模式评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5.42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文中使用多种观测资料和分类的方法评估了IPCCAR4(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第4次评估报告)气候模式(亦称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gram 3,CMIP3)对东亚夏季风降水与环流年代际变化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在评估的19个模式中,有9个模式可以较好地再现中国东部地区多年平均降水场,但仅有3个模式(第1类模式)可以较好地对东亚夏季风降水的年代际变化作出模拟,这3个模式是:GFDL-CM2.0、MIROC3.2(hires)和MIROC3.2(medres),其中模式GFDL-CM2.0具有最好的模拟性能。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大部分模式对东亚夏季风变化模拟能力的缺乏是因为这些模式没有抓住东亚夏季风降水变化的主要动力和热力学机制,即东亚地区在过去所出现的大范围对流层变冷和变干。而第1类模式由于较好地再现了东亚地区垂直速度场(动力学因子)和水汽场(热力学因子)的变化特征,因此较好地模拟出中国东部南涝北旱的气候变化特征。本文的评估清楚地表明,当选择不同模式进行集合时,模式对某一研究变量的模拟性能好坏极大地影响了集合的结果。当模拟性能较好的模式在一起进行集合时,所得到的结果更加接近于真实的观测结果。就特定的研究变量而言,这种集合更加优于将可得到的所有模式进行集合。这说明,虽然多模式集合一般优于单个模式的结果,但应考虑使参与集合的模式对所研究变量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
引用
收藏
页码:765 / 780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IPCC A2情景下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的数值模拟 [J].
汤剑平 ;
陈星 ;
赵鸣 ;
苏炳凯 .
气象学报, 2008, (01) :13-25
[2]   不同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地区温度和降水的长期模拟比较 [J].
冯锦明 ;
符淙斌 .
大气科学, 2007, (05) :805-814
[3]   华北地区未来30年气候变化趋势模拟研究 [J].
柳艳香 ;
吴统文 ;
郭裕福 ;
颜京辉 .
气象学报, 2007, (01) :45-51
[4]   用于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气候模式比较研究简介 [J].
孙颖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5, (04) :161-163
[5]   实况海温强迫的CCM3模式对中国区域气候的模拟能力 [J].
高学杰 ;
林万涛 ;
Fred Kucharsky ;
赵宗慈 .
大气科学, 2004, (01) :78-90
[6]   中国降水极值变化趋势检测 [J].
翟盘茂 ;
任福民 ;
张强 .
气象学报, 1999, (02) :81-89
[7]   海气耦合模式在东亚地区的可靠性评估 [J].
赵宗慈,丁一汇 ;
李晓东,王绍武 .
应用气象学报, 1995, (S1) :9-18
[8]   Abrupt change of the mid-summer climate in central east China by the influence of atmospheric pollution [J].
Xu, Q .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1, 35 (30) :5029-5040
[9]  
Projected potential vegetation change in China under the SRES A2 and B2 scenarios[J] . Dabang Jiang.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 2008 (1)
[10]  
CMIP1 evaluation and intercomparison of coupled climate models[J] . S. J. Lambert,G. J. Boer.Climate Dynamics . 200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