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42 条
新疆草滩湖村湿地4550年以来的孢粉记录和环境演变
被引:20
作者:
张芸
[1
]
孔昭宸
[1
]
倪健
[1
]
阎顺
[2
]
杨振京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3]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来源: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关键词:
新疆草滩湖村湿地;
孢粉;
植硅体;
4550 cal.a BP;
环境演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通过对新疆石河子市草滩湖村湿地剖面进行的年代测定、孢粉、植硅体鉴定和炭屑统计,以及磁化率、烧失量和粒度等多项环境指标的综合分析指出在4550~2500 cal.a BP期间,该区气候较为干燥,不利于泥炭堆积,而嗣后气候变得湿润,石河子湿地发育、淡水水生植物丰富,有助于泥炭累积,但其间也出现了明显的干湿变化.尤其在2500~1810 cal.a BP期间(550 BC~140 AD),气候较今湿润,湿地中曾有大量的芦苇、香蒲和黑三棱等挺水植物和淡水绿藻生长,形成芦苇湿地景观,而在周边区域上生长的是藜科、蒿属、菊科和唐松草属等为主要组成的荒漠草原植被;然而,在1810~1160 cal.a BP期间(140~790 AD),沼泽湿地水体变浅,尽管其他水生植物种类含量大幅度减少,但仍有芦苇生长,周围区域则是以藜科和蒿属为主的荒漠植被景观;在1160~650 cal.a BP期间(790~1300 AD),该区中旱生草本植物旺盛,种类丰富,并进入水生植物繁盛的荒漠草原时期;值得注意的是,由桦木属和云杉属组成的乔木植物花粉含量显著增高到27.2%,其中桦木属增至23.2%,从而推测此时的桦木有可能生长在沼泽湿地的高岗地;或者可能是云杉林线下移,导致由洪流或者是经风带来的云杉属和桦木属花粉含量均增高;但650 cal.a BP以来(1300 AD至今),此时湿地周边地区仍是以藜科和蒿属为优势的荒漠景观,类似于现代气候类型,尽管仍有一些沼生水生植被生长,但其含量已大幅度减少.
引用
收藏
页码:306 / 316
页数:11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