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地在植被恢复初期碳储量及分配格局研究

被引:25
作者
黄从德
张健
邓玉林
杨万勤
机构
[1]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土地利用变化; 碳储量; 碳素密度;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07.04.044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利用标准样方法研究了川西最主要的两种退耕还林植被(苦竹林和桦木林)在恢复初期生态系统碳储量、碳素密度以及空间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苦竹不同器官碳素密度为0.348 5~0.518 6 gC/g,桦木不同器官碳素密度为0.451 9~0.513 7 gC/g;(2)苦竹林林下枯落物的碳素密度为0.341 7 gC/g,桦木林林下枯落物的碳素密度为0.395 3 gC/g;(3)不同植物器官的碳储量分配与各器官的生物量显著相关。苦竹林分中竹秆生物量占48.87%,其碳储量占53.06%;桦木林树干生物量占57.25%,其碳储量占57.27%;(4)两种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以土壤碳储量最大,占64.19%82.59%,其次是乔木层,占21.93%33.90%,最小是枯落物层,占0.27%1.91%;(5)在退耕还林初期,植被恢复后土壤各层碳素密度小于对照的各层土壤碳素密度,土壤有机碳储量减少;(6)退耕地转变为森林后,成为大气CO2的一个重要碳汇。
引用
收藏
页码:130 / 133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三倍体毛白杨+黑麦草复合模式根土养分动态研究 [J].
李贤伟 ;
张健 ;
陈文德 ;
范冰 ;
董慧霞 .
水土保持学报, 2005, (04) :6-9+22
[2]   不同草本层三倍体毛白杨林地土壤抗蚀性研究 [J].
董慧霞 ;
李贤伟 ;
张健 ;
范冰 ;
陈文德 .
水土保持学报, 2005, (03) :70-74+79
[3]   华西雨屏区退耕地不同植被经营模式坡面径流和产沙特征分析 [J].
张学权 ;
胡庭兴 ;
李伟 ;
宫渊波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4, (06) :27-29+33
[4]   毛竹林的碳密度和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 [J].
周国模 ;
姜培坤 .
林业科学, 2004, (06) :20-24
[5]   陆地生态系统类型转变与碳循环 [J].
周广胜 ;
王玉辉 ;
蒋延玲 ;
杨利民 ;
不详 .
植物生态学报 , 2002, (02) :250-254
[6]   中国森林植被碳库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J].
方精云 ;
陈安平 .
植物学报, 2001, (09) :967-973
[7]   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生态系统碳平衡的初步研究 [J].
李意德 ;
吴仲民 ;
曾庆波 ;
周光益 ;
陈步峰 ;
方精云 .
生态学报, 1998, (04) :37-44
[8]   我国热带天然林植被C贮存量的估算 [J].
李意德 ;
曾庆波 ;
吴仲民 ;
周光益 ;
陈步峰 .
林业科学研究, 1998, (02) :41-47
[9]   苏南丘陵主要森林类型碳循环研究──含量与分布规律 [J].
阮宏华 ;
姜志林 ;
高苏铭 .
生态学杂志, 1997, (06) :18-22
[10]  
Forest soils and carbon sequestration[J] . R. Lal.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 200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