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油-源特征分析

被引:32
作者
刘华
蒋有录
杨万琴
王宁
机构
[1] 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2]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油源对比; 断裂; 中央隆起带; 东营凹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东营凹陷的沙河街组三段的烃源岩具有姥鲛烷占优势 ,姥植烷比为 0 .5~ 1.0 ,微弱的伽马蜡烷等特征 ;沙河街组四段烃源岩具有较强的植烷优势 ,姥植烷比小于 0 .5 ,丰富的伽马蜡烷等特征。根据这一显著差异 ,将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上各油田的油源类型划分为沙三型、沙四型以及混合型 ,其中以沙三型和混合类型为主。不同地区和不同层系原油的来源存在较大差异 ,通过对构造特征与地化特征的平面分布规律研究 ,认为石油遵循就近运移聚集的规律 ,各洼陷中心即为油源中心 ;西部地区的油源主要以利津洼陷沙河街组三段烃源岩为主 ;少量东南部的原油由牛庄洼陷沙河街组四段烃源岩供应 ;而东北部的则由民丰洼陷烃源岩供给。断裂发育处混源石油较为普遍 ,说明了断裂对混源的作用较大。
引用
收藏
页码:39 / 4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牛庄洼陷第三系古沉积环境及其控油气作用 [J].
李素梅 ;
李雪 ;
张庆红 ;
句礼荣 ;
马晓昌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3, (03) :269-273
[2]   塔中北斜坡西部原油类型及主力油源层 [J].
林青 ;
林壬子 ;
王培荣 ;
朱扬明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1, (02) :150-153
[3]   查干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对比 [J].
林卫东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0, (03) :249-251
[4]   东营凹陷油气运移的地震泵作用 [J].
阎福礼 ;
贾东 ;
卢华复 ;
徐光伟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9, (04) :295-298
[5]   东营凹陷沙三、沙四段石油运移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J].
查明 .
现代地质, 1997, (04) :133-138
[6]   东营凹陷断裂系统对油气藏分布的控制 [J].
李春光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4, (01) :87-93
[7]  
油气地球化学[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王启军,陈建渝编著,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