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海相雷口坡组成藏地质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18
作者
冯动军 [1 ,2 ]
朱彤 [2 ]
李宏涛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川西地区; 中三叠统; 雷口坡组; 成藏条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对烃源岩、储集层、盖层、生烃史研究以及气源分析表明,川西地区发育下二叠统、上二叠统及中三叠统雷口坡组3套主力烃源岩,雷三段针孔状白云岩是雷口坡组最有利的储集层段,中三叠统顶部发育的膏盐层及上覆上三叠统和侏罗系厚层泥岩可以作为盖层,川西地区二叠系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烃源岩分别在晚三叠世中晚期和三叠纪末—侏罗纪早期进入生烃高峰期.研究认为,川西地区雷口坡组成藏主控因素为:①古地理、微地貌控制有利储集层的分布;②粗结构滩体的暴露淋滤是形成良好储集性能的关键;③断裂、古构造控制油气的运移与聚集.对成藏地质特征及控制因素的研究认为研究区首选勘探目标是孝泉构造-岩性复合型圈闭,其次是回龙寺、鸭子河、白鹿场、大邑等构造-岩性复合型圈闭.
引用
收藏
页码:1 / 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川西坳陷西缘中下三叠统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J].
宋晓波 ;
刘诗荣 ;
王琼仙 ;
邓大平 .
岩性油气藏, 2011, 23 (01) :67-73
[2]   川西坳陷构造格局及其成因机制 [J].
李智武 ;
刘树根 ;
林杰 ;
汤聪 ;
邓宾 ;
孙玮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06) :645-653
[3]   四川盆地海相领域油气地质条件专属性问题分析 [J].
刘树根 ;
汪华 ;
孙玮 ;
代寒松 ;
秦川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8, 29 (06) :781-792+818
[4]   四川盆地雷口坡组白云岩储层类型及成因 [J].
沈安江 ;
周进高 ;
辛勇光 ;
罗宪婴 .
海相油气地质, 2008, (04) :19-28
[5]   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的评价参数 [J].
成海燕 .
海洋地质动态, 2007, (12) :14-18
[6]   四川盆地天然气藏的破坏与保存条件剖析 [J].
姚雪根 .
海相油气地质, 2007, (04) :21-36
[7]   川西南地区二叠系碳酸盐岩生烃下限研究 [J].
王兰生 ;
李子荣 ;
谢姚祥 ;
陈盛吉 ;
邹春燕 ;
张鉴 ;
谢邦华 ;
万茂霞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3, (01) :39-46
[8]   中坝气田雷三气藏分析及有利相带预测 [J].
何鲤 ;
廖光伦 ;
戚斌 ;
唐统勋 ;
余福林 ;
廖曦 .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2, (04) :19-26
[9]   四川盆地古隆起特征及对天然气的控制作用 [J].
李晓清 ;
汪泽成 ;
张兴为 ;
刘琴 ;
燕金梅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1, (04) :347-351
[10]   四川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样式与特征 [J].
蔡立国 ;
刘和甫 .
石油实验地质, 1997, (02) :115-120